咸阳古渡几千年,十里长峡有渊源,
丰水东注禹王绩,文王渡娶缵女还。
周公嘉禾史有缘,伐商咸阳造战船,
穆王祭祖千家渡,终南滇池鹿畤传。
众多史料显示,大禹后稷伯益带领华夏民族治理洪水,八年三过家门不入,丰水东注,创造了渭河以后,从此渭河水出鸟鼠山,东流向大海四千多年来,为民族繁衍生息造福后代作出贡献,名垂千秋。
关于渭河,据咸阳县志载:“渭河来自西南兴平户县趋东北行,至尹家崖进入咸阳界,微折而东,北为陈良村,南为户县宋村涝河入渭处,又东北六七里至吕村,南岸王道村,又越而北五里,西为两寺渡,东为马家寨,北为钓鱼台,南为高家寨即泥河入渭处,水行三四里,北为庵阳渡,南为安谷里,东流五里,北为铁强嘴,南为段村即白马河入渭处。水东行三里直超昂霁门。按冶城西南门,西行三里许循原麓,当渭经过处,有石崖堤岸三四里,渭水吞吐其下,噬啮不能损,俗名铁強嘴。水之冲射激石而还,杀其猛势,纡而向东,城治盘固,实赖于此,又嘴西六七里为庵阳渡,北岸亦有乱石嵌杂土岸,捍水之势,不能制刷,北岸乃下流铁强嘴,是此城不受患渭水者,两处岸之岸巩金汤之固也。
案自两寺渡至冶城,河岸仅里许,俗名十里长峡,非者上下流之可溶多水,故可渡舟,或以木桥而不可石桥。以石柱林立,水涨不能道行,又有禾草,以塞其眼,势必泛滥横流,不但南乡被淹,而县城不可保矣。
过城南东五里,北折超原下湾环抱城,形家所谓曲扛有情,风雨会合者也。北为杜邮驿,南为碱滩堡。纡回曲屈而东二十里,北为窑店,南为渔王,沣河入渭处,约七八里为中渭(千家渡)桥,北为中桥堡,南为郑家堡,东为六村堡,漆水入渭处,发折向北十里许,入高陵梁原村,总计渭水经过咸阳东西曲折六十里。
文王续贤渭阳渡,毕丰王道周朝护,
秦王送舅晋文公,泛粮救晋柳中顾。
汉修便桥西渭渡,宋平西夏冯京抚,
文武寺间明远搂,元明清叫两寺渡。
咸阳古渡几千年,苐一个渡口,最早是西周文王渡。据史料记载:“苐一次是周文王东去朝歌,坐船去迎接殷纣王胞妹为妻,迎亲大队在渡口等待迎亲周文王,从此渡口叫《文王渡》”。“第二次是周文王驾舟为桥,迎取莘国缵女为续妾时的《便挢》”。“三是春秋战国,秦王送舅氏回晋国当文公,此地叫《渭阳》渡”。“四是秦穆公救灾借粮于晋《泛舟之役》叫渭阳渡。”“五是秦代叫柳中渡也叫东西闾渡。”“六是汉武帝时给自己修茂陵,修建的西渭桥,一直延长到唐代。”“七是宋代时期西夏叛乱,黄孝先任咸阳县令,范仲淹为陕西转运使,韓琦为经络各抚使,冯京为陕西宣抚使,就住在渭阳渡口之渭阳镇始平堂。冯京为了阻止西夏南下,安抚了西域各蕃邦以后,并对其授于官职,截断西夏南下通道,西夏被迫求和,有効的平息了西夏之乱。冯京在位11年,和同宗同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因茂州阿丹起兵反宋,冯京只得忍痛割爱离开渭阳古镇,奉命前去平乱。后来渭阳古镇的冯氏崇亲为怀念冯京,在渭阳渡口东西修建了两个寺院。一座是武将冯京的冯凉寺,一座是冯京连中三状元为文官的冯京寺。”因冯京寺和冯凉寺,在渭阳渡口东西两边,从此人们便把渭阳渡叫两寺渡至今。
铁强嘴东苐一湾,文王造船嘉禾安,
河伯庙西建嘉会,文人墨客聚合欢。
嘉河码头段村端,南来北往西域牵,
登涉者祈祷报赛,盛世嘉会堡史观。
第二个渡口,是如县志所言铁强嘴东和段村渭河北的一个生长禾的植物的地方,就是文王造船之地(有咸阳文王造船处石碑)。这就是咸阳三嘴三湾的铁强嘴东咸阳苐一湾,正是明代建咸阳城原渭水驿前身的风水宝地嘉禾或嘉河渡码头。
如《孔传》曰:康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书:微子之命》康叔得禾,抖亩固美,献于天子。王命康叔故得禾。周公于东作《归来》,周公即得禾,飨天之命,作《嘉禾》。孔颖达疏:此以嘉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颂之禾,遂名嘉禾,也叫嘉河的码头。《辞原》《辞海》:嘉禾,即美禾,茁壮之禾,硬大之禾,得祥瑞之禾也。则以嘉禾为渡或嘉河之码头,遗址就在隋唐嘉会堡和河头堡以南。难怪隋朝借西周嘉禾的吉祥风水,在河伯庙旁高地,修建唐代四大里的嘉会里,就是现在嘉会堡,管理着正个唐咸阳西部。
因明清时,将河伯庙改为禹王庙华佗庙,据咸阳两个县志记载:“凡是过渭河之宾客,南来北往的人,多住祈祷矣。登涉者祈祷报赛,时为圣会”。就证明了嘉河(禾)渡就是西周伐商灭纣时的造船处嘉禾渡或嘉河渡。也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咸阳渡口。
隋建嘉会盛于唐,禹王华庙天下扬,
尧舜禹古为三官,道佛儒学立纲常。
游客渡渭求庙堂,祭拜求药藏善良,
文人墨客皆心愿,往客平安喜气洋。
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如宋代《咸阳县志》县域图中的河伯庙仅是全国唯一,但是明清县志,却改为禹王庙和华陀庙。据《咸阳县志》载:“禹王庙在县西关,渡渭者多往祈祷焉”。“登涉者祈祷报赛,时为圣会”。据老人们回忆,“清代禹王庙前后三进大殿,有华陀殿,禹王殿或河伯殿三官殿,通称禹王庙",这也可能是在咸阳嘉禾渡北重建在河伯庙遗址上。显示当时禹王庙前,凡是东来西往,南渡北去文人墨士游人密集,商贸繁荣,呈献一片欣欣向荣景像。如唐代著名宰相苏颋在《上林苑临渭亭观嘉会》赋诗:“嘉会宜日长,高筵顺时动……”。说的是来往渡过渭河之游客,文人墨客,都要先祭拜禹王神像,祈求过渭河乘船平平安安。如果来晚不能渡渭河,晚上就住宿嘉会堡,玩乐在館舍弄堂里。如有头痛脑热或感冒发饶的旅客,就要到华佗殿上香求药。那时的嘉会堡每天晚上,张灯结彩,夜不闭户,宾客迎门,每家都有拴马桩,上马蹬,十分兴旺,一派繁荣昌盛。
在禹王庙东是明咸阳城,北是稷稼坛,西是建于隋盛于唐的嘉会堡,南为兴咸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是嘉会节盛会,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好不热闹。农历四月三日为禹王庙盛会,农历六月廿四为河伯庙盛会。农历七月初五为河神庙盛会。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为道教日和华佗庙盛会。农历腊八节,于释迦牟尼诞生日起一月为腊八会。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採购过年筹备年货和年画,对联,门神,鞭炮,香蜡祭礼等用品,及衣服和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顺便求华陀药方,预防疾病,并烧香还愿,祈求万事如意,家庭美满,幸福安康,人人平安,几百年经久不衰。
据明代《咸阳县志》:明嘉靖中在冶城南,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冬春可通,夏秋以舟渡,通陇道蜀,过客众多,颖乃之声昼夜不息。众多史料足以证明,明代才有了现在的咸阳渡口。
千家渡源周穆王,南驰终岭商洛畅,
北走滇池域鹿畤,济众往来车马常。
水涝不危平安藏,祭祀匹敌战辉煌,
奋岁流火石表迹,秦修横桥中渭扬。
第三个渡口是周代的千家渡,据《咸阳县志》载:南驰终岭商洛,北走滇池鹿畤,济济有众,憧懂往来,车马载驰,而不危,水涝起涨而转固,人思启者,吾其有济。龅龅赫赫,轰轰阗阗,且周穆王之驾鼋鼋,桭千祭祀也,东方之聚鱼鳖称一时也。孰者我由之而必达,免之而必安。若与匹敌,夫何远矣。遂固行迈,睹兹崇饰,将刊石以表迹,敢搦礼以纪事。赤奋岁流火之丹也。故名千家渡。秦叫中桥渡。
庵阳渡源慈惠庵,南北安村庵中间,
汉遭吕后害人彘,文帝柳营把墓搬。
宋咸西十五里安,碑石记载东西偏,
庵阳渡口垂青史,文物遗迹难望观。
第四个渡口,是汉代庵阳渡,以慈惠庵而得名,据宋《太平寰记》和《宋代长安志》载:“戚夫人墓在宋代咸阳十五里。”据《咸阳县志录》载:“《慈惠庵记碑》碑文慈恵庵就是戚山寺或戚姬祠。”按宋代咸阳城西十五里,地址就是南北安村的慈惠庵也叫姑姑庵,实是戚姬祠,旁必有戚夫人墓。
如《史记》: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居厕中,命曰人彘。最后受尽凌辱而死去,儿子如意被害。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是历史上的大孝子,曾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慈惠庵有可能是汉文帝劳军细柳营时,有意为戚夫人修的慈惠庵。后人才把此渡口叫庵阳渡。
东闾村东仇里渡,俗名仇村苏户住,
不韦父谦遭暠害,为父报仇把家护。
李君牵头杀人误,愤恚感伤历岁佈,
突发疾病呕血死,不韦遇赦丧葬塑。
第五个渡口叫仇里渡为东闾渡,俗名麻子渡。旧县志载:东汉苏不韦能报父仇,以渡近其家故名。苏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督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势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苏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欧血死。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
西闾古镇麻子渡,文王建桥匠工顾,
能工巧匠四大家,受封之地千年塑。
东村洪水木头布,一字排开桥桩护,
毕丰周道垂千古,古渡传统不能误。
苐六渡口是西闾渡也叫麻子渡,原是一个渡口,古称西闾古镇,是西汉时汉武帝茂陵的大渡口。传说周朝之前,周文王为修建毕丰周道,请来了吴,王,谢,秦四大姓的能工巧匠,风水先生受封之地。据说最有声誉的大木匠,小木匠,房水匠,石匠,铁匠,蓆匠,小炉匠,老中医,为当时的手工业和工农业,桥梁发展作出前所未有之贡献。
1976年在吕村东河滩,曾先后发现高2.5米,直径为30一50公分的木桩,呈南北一字排开,恰似桥桩,据老人讲,这可能就是当年的文王渡桥遗址。
唐代便民鲍桥渡,白起堡南渭水护,
河南碱滩北杜邮,隋唐咸阳望贤府。
突厥背信义不顾,反叛反唐便桥步,
便桥之盟平反迎,不烧便桥玄宗塑。
苐七个古渡应是唐代修的鲍桥也叫便民挢遗址,在任家嘴杜邮驿南,渭河南碱滩堡以北。史料记载:隋开皇九年置咸阳县于杜邮亭。唐武德元年,置咸阳寄治鲍桥二年,徒白起堡即杜邮。武德六年又徒便桥西北,置咸阳县,这里是秦朝首都西十里官舍。北原上修望贤南北宫。
据《元和郡县志》载:“唐咸阳夲杜邮,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加营筑焉”。据《括地志》载:“唐代咸阳在今渭城任家嘴东南约二三里,渭河滩中。据《太平寰记》《长安志》均记载:“唐武德二年建咸阳城,权寄理鲍桥。三年移至白起堡。六年移至便桥西北百步官路北,即今县。公元626年,突厥攻占泾阳,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足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在长安西渭水隔河与突厥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可汗,突利背信。八月二十三日唐太宗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西郊的便桥上,杀白马与突厥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和平协议。之后突厥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一场大战终于宴旗息鼓。九月突厥颉利可汗献三千匹马,羊万口。
又唐代遭遇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西逃巴蜀,在过便挢时,高力士要烧掉便桥,被唐玄宗制止,才保留下便桥。后唐肃宗平安禄之乱,接回唐玄宗,就把唐玄宗软禁在咸阳望贤南北宫致死……
第八渡口是县东安刘近渡口,故名安刘渡,此地盛产嘉麦,又叫嘉麦渡,后叫左所渡。
从上众多资料可以证明,渭水过咸阳三嘴三湾八渡口,顺渭河由西往东60里,第一渡口是西闾渡也叫麻子渡,渡口北为呂村,南为王道村。第二渡口为东闾渡,也叫仇里渡。第三渡口为两寺渡,西为两寺渡,北为钓鱼台,东为马家(寨)堡,南为高家寨。第四渡口为庵阳渡,北为南安村,南为安谷村。第五为嘉河渡,南为段村,北为铁强(江)嘴。第六渡为鲍桥渡,北为任家嘴,南为碱滩村。苐七渡为千阳渡,南为六村堡郑家堡,北为中桥堡。第八渡为安刘渡,因此地盛产嘉麦,又叫嘉麦渡,石叫左所渡。为中华渡口文明和文化留下了保贵的遗产文化。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修建了铁路桥。解放以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铁路桥共修建了四座。又修建了一号桥叫咸阳桥,改革开放后又修建了二号桥也叫渭城桥,三号桥叫秦都桥,四号桥叫上林桥,五修建了中渭桥,六修建咸阳东高速桥,七修建了咸阳西高速桥,八修建了西高新桥,加上铁路桥,共修建了十二座桥和一个地铁一号线,可谓是十二桥一洞通南北变道途,造福于人民。
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渭河道的综合治理,咸阳渭河两岸六十里,森林绿地,碧水兰天,花卉鲜艳,景点奇特,有咸阳湖,渭滨公园,古渡公园,两寺渡公园,细柳湿地,沣渭湿地,渭柳湿地遍地开花,近在咫尺,真正是城在水中,山在城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空气清新,是咸阳人养寿的花园,美哉!快哉!
咸阳古渡几千年,八渡渭河水漂船,
叟工号子惊天地,周秦汉唐明清缘。
古有三桥南北联,今有十桥高速延,
碧水荡漾绿树林,如今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