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的孙子。自712年登基以后,李隆基称帝四十五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
一、早年经历
李隆基出生时正值皇太后武则天企图改朝称帝,宫廷政变频繁。
690年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周。李隆基的父亲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但不久后,有大臣私自谒见李旦,武则天知晓此事后,将李旦、李隆基等人幽闭宫中,不许出门庭。
699年,武则天在大臣的劝谏下召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李旦被立为相王,十四岁的李隆基及其兄弟终于被解除监视,外出任职。
二、唐隆政变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朝臣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
唐中宗治国无能,权力逐渐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控制。710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
李隆基抢先和姑姑太平公主联手,率军冲入皇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韦氏党羽,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继位,李隆基距离帝位又近了一步。
三、赐死姑母
唐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
但姑母太平公主效仿其母武则天干政,精明强悍的皇太子李隆基与其多有矛盾,二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演愈烈。
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保江山稳定,决定让位给太子李隆基,但此举并没有化解李隆基姑侄二人之间的矛盾。
713年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决定发动政变,李隆基得知此事后抢先下手,将长安城中的太平公主党羽全部消灭。太平公主躲入佛寺中避难,并向太上皇李旦寻求庇护,但李隆基最终下令赐死太平公主。这场政变结束后,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寓意重振唐朝基业。
四、开元盛世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稳定了政局。但长期的宫廷政变已经使中央集权的力量不断被削弱,官场腐败、国库空虚、边疆战争频发,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李隆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修订律法,选贤任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
在经济上,调整经济政策,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工农业发展。
在军事上,改革兵制,扩张疆域,巩固国家统一。
在文化上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下令所有州、县、乡都要设立学校。
在他的治理下,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年号为“开元”,故被称为“开元盛世”。
五、日渐昏庸
1.重用宦官高力士。
随着盛世的蓬勃发展,李隆基一改开元初年的虚心勤俭,变得骄矜自傲。晚年的李隆基更是变得奢靡和昏庸。
宦官高力士被唐玄宗重用,势倾内外,李林甫和安禄山都是靠他才被任命为宰相、将帅。748年,李隆基又将高力士升为骠骑大将军,连太子也要称他为兄。
成为宰相的李林甫为了独掌大权,对谏官们多加打击,此后无人再敢上谏。
2.宠爱杨贵妃
745年,李隆基将已去世的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召入后宫,册立为贵妃。杨贵妃深得李隆基宠爱,她极尽奢华,使后宫开销剧增。
不仅如此,杨氏一家也跟着杨贵妃飞黄腾达。杨贵妃的两个哥哥入朝为官,三个姐姐被封为夫人,堂兄杨国忠位高权重,最终被封至宰相,深受李隆基宠信。
但杨国忠为了个人利益瞒上欺下,贪腐现象日益严重。李林甫等人的斗争也使得朝廷内部空虚。而唐玄宗却疏于朝政,宠爱宦官,裁撤清廉的官员,唐朝的危机不断加重。
六、安史之乱
李隆基后期不问政事,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朝政,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节度使制度使得节度使权柄过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更是大权在握、拥兵自重。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拥兵15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外戚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军很快控制了河北。
李隆基筹集兵马二十万,但由于军队缺乏战斗力,且李隆基听信奸臣所言,并不信任主将的判断,最终全军覆没。
756年,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和杨国忠等大臣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坡,卫军将领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妹,又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
七、晚年凄凉
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西逃至成都,而太子李亨却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继位后,派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讨伐叛军,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安禄山率领的叛军内讧,其子安庆绪为保自身利益杀死了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
远在成都已年逾古稀的李隆基远离了战乱的威胁,生活还算安定。
李亨光复长安后,请李隆基还京。李隆基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中,从此不再过问政事。但唐肃宗李亨仍不放心,让李隆基搬到太极宫并对其实行监控。李隆基移居后,高力士也被流放,身边只有几十个老弱残兵。
无权无势的李隆基在郁闷中度过了晚年。
762年,李隆基驾崩于太极宫,时年七十八岁,庙号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