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年03月27日 15:27 | 来源:汉荟荟 | 阅读量:121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杜预出身京兆杜家,家族势力不容小觑。杜预的老祖宗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七。祖父杜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是司马昭的小舅子,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姑父。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杜牧都是杜预的后代。

杜预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是个特别聪明的小伙。他从小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就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是个通才,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

杜预父亲叫杜恕,在曹丕执政期间一直未当官,直至明帝曹叡执政时才出仕。当时杜恕性格十分正直、忠肝义胆,和朝堂上的重臣没有处理好关系,最后被人诬陷,在发配的路上病死。

在三国鼎立的后期,实力最强的曹魏政权被司马昭所掌控,因此开始了天下一统的征程,而此时的杜预开始崭露头角。他当时的出色才干被朝堂的当权者所看中,并在后来娶了司马昭之妹为妻,从而成为司马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可谓是文武双全。

杜预除了在晋朝一统天下,文治方面的政绩特别了不起。公元二百七十八年秋,兖豫各州郡暴雨连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洪涝灾害,晋武帝多次向朝堂问对策,杜预曾经两次向武帝上书其抗灾计划。他经过对灾情细致的调研,对灾害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能够解决危机的救灾对策。

他认为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水利陂堨年久失修、粗放滥垦和火耕水耨等原因造成的,他还建议将政府管理的不耕的种牛租给灾民。他还对政府办事低效的情况进行了剖析,甚至批评个别部门、官员相互推诿扯皮,彼此争利,导致很多赈灾救灾的工作无法有效实施。他的这些中肯的建议得到了司马炎重视和肯定,最后得以付诸实施,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他还注重兴修水利,不仅修整可利用的历代旧河渠,还把、的水源引入农田,惠及周边一万顷农田。另外,他又组织开凿从仰口至巴陵的一万里的运河,打通夏水、沅水和湘水,不仅改造荆州地区的漕运,还解决长江每年的泄洪难题。

先后深度参与了平蜀、灭吴等重要战役,公元二百七十八年冬,杜预开始担任荆州都督,管理地方军事,通过他长期细致的军情探查和调研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东吴政权已经出现衰败之相,变得不堪一击,而此时正是灭吴的最佳时机。于是杜预立即汇报司马炎,晓以利弊,结果司马炎却瞻前顾后,被朝中大臣反对后,更加犹豫不定,因为大多数人看来,在东吴境内几乎所有的平民和大族都是拥戴孙氏政权的,他们也已经掌管江东有数十年之久了。

羊祜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亲手灭掉吴国,他临终时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了杜预,让杜预接手完成自己的心愿。杜预在灭吴之战中并非担当进攻主力,他最大的贡献是让朝廷下决心。当时,杜预按照羊祜的战略,用计夺取了吴国的西部重镇西陵,成功打开了灭吴的大门,但朝廷的反对派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说服司马炎推迟全面进攻。杜预接连三次上书请战,详细分析战局,认为灭吴战争稳操胜券,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

当时的局势已经很明朗,吴国一片混乱,根本不是西晋的对手,朝中的反对声音无非就是担心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作祟,拖延下去只会使局势发生变化,增加灭吴的难度。杜预曾经在攻占江陵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出典。杜预被封为当阳县侯。

可就是这样优秀的他,也经常被朋友们所轻视。那一年他被封为镇南将军,不少文武大臣都来给他祝贺。杜预估计家里要用的东西不齐全,要几个将军、刺史级别的朋友一窝蜂挤在一条连榻上,这样做让这些人很尴尬。当时有人看到这样的安排转身就走了,这个人叫羊琇。这个羊琇他系出名门,其家族是有名的“泰山羊氏”。

此人很讲究身份地位,也很在意排场,当然受不了这个待遇。杜预立马委托另一位朋友去把他追回来。他跑出来好远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这样做不太好,就把马停了下来。正好这个时候追他的人也赶到了,于是两人一起回到杜预府上,回到了朋友们中间。

有一次,杜预奉命离开京城洛阳,前往镇守荆州。出发这天就设宴跟朋友们话别。他的朋友都到齐了,于是宴席开始,结果这个时候有人出幺蛾子了,有个叫杨济觉得他配不上当自己的朋友,自己甩甩袖子走啦,原因就是杜预年轻时地位低微,加上他的父亲被治过罪,贬为庶人,这些历史让某些朋友觉得耻辱。

在西晋那个重视门阀的时代,杜预的身份确实有些尴尬。这个时候见杨济走了,就去找他,找到以后拽着就往回走生拉硬拽的把他给弄回来了,继续和朋友们饮酒笑谈。可见杜预的为人还是不错的。

唐代《晋书》的编纂者评价杜预,认为他好学,善于与人结交,做事机敏,且说话谨慎:“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他精于儒家经典《春秋》,为《左传》注解,结合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唐代史家称其有儒将之风:“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孔门称四,则仰止其三;《春秋》有五,而独擅其一,不其优软!夫三年之丧,云无贵贱。轻纤夺于在位,可以兴磋;既葬释于储君,何其斯酷。询以苟合,不求其正,以当代之元良,为诸侯之庶子,檀弓习于变礼者也,杜预其有焉。”

最先进入文庙包括孔子、孟子、孔子徒弟中颜渊为首的“十哲”等,能够进入文庙是历代文人的最高荣誉。武庙中配享的有姜子牙、张良、白起、韩信、关云长等人,能够进武庙也是历代名将奋斗的最高目标。

杜预和诸葛亮都名列武庙七十二将。唐太宗贞观年间,杜预进入文庙,配享孔子。明成祖永乐年间,诸葛亮也进了文庙,得到了在孔子身边站队的待遇。公元二百八十五年太康五年,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杜预的分词解释

拼音:dù

杜梨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杜梨,也叫棠梨。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ù

预先;事先:~测。~报。~祝。~付。姓。...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