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濂是什么意思

牛兆濂(1867—1937),字梦周,号蓝川,蓝田新街镇人。蓝田新街镇在灞河北,灞河南岸的灞陵乡西蒋树,就是陈忠实的家乡,两地相距不过三公里。

千年前,北宋著名理学大家张载在关中开创了关中学派,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想,成为秦中大地后世儒者的偶像。牛兆濂就生长于这样的氛围之中,据说,牛兆濂出生时,父亲牛文博梦到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字濂溪)走进家中,因此给他真名兆濂,字梦周。

这个故事其实不必神化,也许就是他父亲太过痴迷程朱理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罢了。

牛兆濂九岁入私塾,十六岁参加县考,名列前茅,二十二岁参考省考,高中举人,一时名动乡里,时人称他为”牛才子“。

就在牛兆濂将要赴京应考之际,父亲牛文博去世,母亲染病卧床,朱兆濂毅然放弃应考,选择留在家中守孝侍亲。按照大清例制,像他这种情况应除去功名,时任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廉”为他奏请朝廷,光绪皇帝亲自批复:“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

牛兆濂不仅没被除去功名,还得了官,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然而牛兆濂却上书请辞。

他说,我年少时愚钝没好好学习,已经让父亲非常忧心,长大一点妄意显扬自己的才学,原是想谋求官职,赚点俸禄好让父亲过得好一点,然而父亲还没等到我当官就去世,母亲也染病在床,这是我长年累积的过错的惩罚呀!皇帝没有治我不孝之罪,已是格外开恩,我岂自欺欺人,还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孝子吗?“君子爱人以德,事欲其实,名欲其称,理欲其得,心欲其安。濂之不德,自知己审,若谬窃宠名,不惟心有未安,实于名实未副。”因此请收回成命,让我免受声名大过实际的耻辱,更加重我不孝的罪过。

自古名士,辞却功名的人不少,但牛兆濂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他深切的内省,他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达不到”孝廉“的名声,因此请辞。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君子以名声大过实际为耻,朱兆濂以自己的行为来践行孟子的君子之道。

1893年,牛兆濂拜在关学大儒贺瑞麟下,一边苦心研学,一边广结学友,声誉日隆,终成关学一代大儒。

儒家的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至知、经世致用,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1900年,关中遭遇大饥荒,牛兆濂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县的赈灾事务,他的儿子想在赈济局谋个差事,赚点薪水养家,被他严辞拒绝。1901年,陕西创办师范学堂,牛兆濂受聘为总教习,但他一生追求的程朱理学与师范学堂的新式教育格格不入,他只教了三个月,便辞职回到白鹿原。

1906年,牛兆濂游华山,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诗:

登华岳南峰极顶

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这首诗意趣高远,充满着人间正气,展现出伟大的人格。电视剧《白鹿原》中,朱先生也曾吟咏此诗。

1911年,陕西罂粟泛滥,牛兆濂再次出山,任陕西省咨议局常驻委员,负责查禁全省鸦片烟苗。正当他严查之时,时局大变,辛亥革命爆发,西安立即响应。在牛兆濂看来,这是”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他接受不了改朝换代的事实,即使新政府再三挽留,他毅然辞职,带着全家避入南山。

第二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集结重兵反扑西安,激战三月,溥仪逊位,他还不退兵。不熄,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生灵涂炭,慨然前往,牛兆濂到升允帐中,陈说利害,使升允当即罢兵息战,这事成为了朱兆濂一生的美谈。

时至民国,牛兆濂的程朱理学,已无用武之地,他退居白鹿原讲学,修蓝田县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牛兆濂发誓不用外国货,在报上发表《阋墙诗》,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抵御外侮。诗云:“阋墙兄弟本非他,外侮急时愿止戈,万事到头须自悟,算来毕竟不如和。”

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牛兆濂集结白鹿原五百勇士,通电全国,誓师抗日,决心以身殉国,爱国之志,感动世人。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便有复兴之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牛兆濂病中闻迅,忧愤不已,7月21日,牛兆濂逝世,时年七十。

牛兆濂劝和允升,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事迹,然而民间传说,往往越传越神,至有“一言罢兵,救数亿生民于水火”的吹捧,牛兆濂深知“声过其情,君子耻之”,所以他在他自己的诗文著作中,从来不谈此事。

允升与牛兆濂,是旧相识,1900年,允升任陕西巡抚,开经济特科,听闻牛兆濂才德,极力推荐他应考,牛兆濂坚决推辞。允升由此结识牛光濂,并对他极其敬重。因此,当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想要请人劝允升罢兵时,牛兆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在当时,牛兆濂是拥护满清、不造成革命的,革命军中也有人对他不满,陈伯笙等人就主张要先杀掉他。但同盟会陕西支部支部长郭希仁素来敬重牛兆濂,以他为师,尽力保全牛兆濂。

当允升围困西安之时,郭希仁来到蓝田,请求牛兆濂前去劝允升罢兵。牛兆濂不忍黎民受兵火之苦,于是与好友张仁斋,一同前去劝和。

二人来到允升驻扎的礼泉,允升说:“故人来意我已悉知,今清帝退位,无君可事,惟有一死以报国。”牛张二人劝允升说,南北共和已经成功,新政府优待皇室,你的家眷在陕西,也受到了大都督张凤翙的优待。

其时,西路清军马安良已经暗中与张凤翙议和,允升军中已经分裂,军心不稳,其实已无再战之力,牛张二人的到来,不过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台阶。所以允升最终听了牛张二人的劝谏,同意议和。

劝和经过并没什么神奇的地方,一切不过时势使然,牛兆濂不过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那里。然而,牛兆濂本是心向满清的,但他能在关键时刻,以百姓之苦为重,挺身而出,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他的劝和,确实让百姓免于战火,让更多的战士免于在兄弟阋墙中死去,功莫大焉。

牛兆濂不仅有“牛才子”、“牛圣人”之名,还有“牛半仙”、“牛神仙”之名。

民间传说,牛兆濂观天象,知要下雨,便穿着泥屐在街巷里走一遭,暗示邻人要下雨,却被人笑他发神经,等到果然下了大雨,好多人麦子被雨冲走,才知自己愚笨,不知牛才子用意。又有传说,牛才子诵读至深夜,出门活动筋骨,仰观天象,脱口而出:“今年成豆。”邻人听去,这年便都种豆,结果那年大旱,只有耐旱的大豆成活。

这样的故事多了,“牛神仙”的名号不胫而走,甚至有人自称是他的弟子,借他的名号给人算命敛财。有许多人听了“牛神仙”的名号,纷纷跑来看“牛神仙”是何许人物,让他帮忙测字算命。牛兆濂不堪其苦,于是写了一篇《神仙辨》示人。

文中说,圣人不语怪力乱神,人心却喜欢怪异,以至于以本来没有什么怪异的事情为怪,其实只要格物致知,多多思考人世间的道理,能预测一些事情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其平生遇合多幸获,祸患多幸免,其言议或有时而幸中,则群然神之,始及于里巷而渐及于乡人。”我一生能得到别人赏识,免于灾祸,不过是幸运,我的言论有时不过是恰巧说中而已,然而人们纷纷认为很神,神仙之名越传越远。

而江湖游食之辈,大肆宣扬,不过是想借我之名,欺世敛财。

牛兆濂在文中郑重宣告:“子来见神仙也,非见我也,子所见者非神仙,乃真我也;子所闻者乃远方之传闻,愈近则愈不闻,今所见者乃真我,所闻者非我也……今日之我,非神奇鬼怪、闻于远方为人所掠卖之我也。我为谁?蓝田牛兆濂也!”

世人都喜欢偶像崇拜,成功者也喜欢将自己神化,接受世人的膜拜,而牛兆濂却特意写文章给自己袪魅,这是非常难得的。

牛兆濂囿于程朱理学,也得益于程朱理学。囿于程理学的地方是,他不能在那个民族巨变的时刻,接受新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得益于程朱理学的地方的,他用程朱理学将自己修养成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牛兆濂的品格,我们可以从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看出来。

“……尔自是不知命,故心心念念惟恐穷困田地,此便是利欲病根,常此作主,便生出无限不好……尔只怕弟兄们受穷,我只怕尔不愿受穷,能受得穷不愧是我儿子也。”

我只怕你不愿受穷,能受得穷才不愧是我的儿子,这世上有多少父亲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呢?

牛兆濂是真正以儒家道理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的人,但他也不是只谈道德不会干事的人,每当百姓受苦之时,他都能挺身而出,做出利国利民的实事,国家危难之时,他也能大声疾呼,呼吁民族团结,共御外侮。

晚年时,牛兆濂在白鹿原上建芸阁学舍,传道授业,弟子遍及国内,远及朝鲜。他还给百姓诵讲《乡约》,教导乡民和睦相处,患难相济,过失相规,德业相劝。

《乡约》是宋代关中学派大儒吕大临等人编写的,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调整邻里关系的规范,让老百姓修身、齐家、交游、迎送、婚丧嫁娶都有了行为规范。在那个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乡约》能让农民行止有据,对改善乡风民俗有很大的作用。

在牛兆濂的教导下,白鹿原上的乡风民俗为之一新。

在那个巨变的大时代,牛兆濂注定是要被历史淹没的,然而他能以自己的德行感召一方,也算是乱世中的一缕微光,他的德行,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敬仰。

牛兆濂的分词解释

拼音:niú

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ào

数目。指一百万。古代也指一万...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lián

濂江,水名,在江西。...查看详细解释

与牛兆濂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