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是什么意思

窥基(632年-682年),京兆雍州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识宗创始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或单称基,法名"窥基",被尊称为"慈恩法师"。貌魁伟,禀性聪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

窥基与师玄奘参与译经,玄奘译唯识论时,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窥基的著作有《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因明入正理论疏》、《摄大乘论钞》、《胜宗十句义章》等。

窥基是北魏名臣平东将军尉迟说的后代,高祖尉迟本真,北魏中郎将、冠军将军、渔阳郡开国公,赠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曾祖尉迟孟都,齐左兵郎中、金紫光禄大夫、周济州刺史;祖父尉迟伽,隋代州西镇将,皇朝赠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幽、檀、妫、易、平、燕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常宁安公;伯父尉迟恭,唐泾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鄂国公;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窥基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出生,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

慈恩大师

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窥基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

二十五岁参与译经,显庆四年(659),玄奘译唯识论时,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师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玄奘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龙朔元年(661),玄奘主译辩中边论、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皆由窥基笔受,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永淳元年窥基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葬于樊川北原之玄奘塔侧。

窥基之著作另有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因明入正理论疏、摄大乘论钞、对法论钞、胜宗十句义章,及法华经玄赞、阿弥陀经通赞疏、观弥勒上生经疏、金刚般若经玄记、说无垢称经赞等。

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

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六○一年)。河南陈留人,俗姓陈氏,幼年即有过人的智慧,七岁开始读五经,在十三岁那年,随其二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诵习经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须经过考试合格,颁发证书(度牒),才有资格作为沙弥。此时,正逢洛阳度僧,玄奘法师年幼,不能参加考试。他在考场门前徘徊,望之兴叹!而被主考官郑善果发现,认为是佛教龙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法师在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发现众师所说,与经典颇有歧异,令人无所适从。尤其《十七地论》,见解不同。乃发愿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由于赴天竺路途,要经过崇山峻岭、崎岖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师在未启程之前,先练习爬山越岭的技术,先用桌子、凳子之类物品,堆成假山。从这边爬到那边,再从那边爬到这边。一天练习多次,后来自己感觉爬山的技术不错,又到山上去实地练习,约有一年经验,技术方臻熟练。于是上表,申请到天竺取经。当时(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获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玄奘法师拿定主意,无论批准与否,决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后不得不私自出境。

从长安出发,只身向西行,经过一山洞,见洞口有蝙蝠粪,当时玄奘法师在想:"这洞中一定无人住,否则不会有这么样多的蝙蝠粪。"好奇的心理向洞中走去,在不远的地方,他发现一个怪物,头发都结在一起,小鸟在上面做窝,这怪物脸上的尘土很厚,好像石头人一般。玄奘法师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老修行,已经入定。玄奘法师用引磬给他开静,令他出定,一会儿,这位老修行开始动弹。

窥基坐像

玄奘法师便问他:"老同参!你坐在这里做什么啊?"老修行的嘴巴动了几次,才发出声音来:"我等红阳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老同参!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了。"老修行一听,很惊讶地问:"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出世?"玄奘法师说:"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于世。佛灭度已经很久啦!"

老修行又说:"释迦牟尼佛入涅盘,那么,我还是入定,等白阳佛(弥勒佛)出世,我再帮他弘扬佛法吧!"玄奘大师说:"老同参!你不要再入定了,等弥勒佛出世时,你又要错过机会,不如现在跟我到震旦,将来我取经回来,你好帮我弘扬佛法。"

老修行一想,言之有理,于是答应大师的要求。玄奘法师对他说:"你的身体太旧了,所以你要换一个新的房子。你到长安去,看到黄色琉璃瓦的屋子,你就到那里去投胎,等我从天竺(印度)取经回来,我再来找你。"老修行辞别玄奘法师,二人分手,一向东走,一向西行,各奔前程。

玄奘法师经过跋山涉水,迭遭灾难而不灰心。曾经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实在伟大!所以完成他伟大的事业,对中国佛教有所贡献,创立"唯识宗"。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希望成就道业,应以玄奘法师为宝鉴,作为模范,向他看齐,把本有的智慧现出来,为佛教贡献一份力量。

一日复一日,玄奘法师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向西进行。抱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到目的地(天竺),决不休息。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千辛万苦,在路上行走三年,终于到达天竺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当时天竺唯识学权威),专学《十七地论》及《瑜珈论》等经典。

学成归国,路经曲女城,为戒日王所请,在该城成立辩论大会,参加的有十八国的国王,以及大乘和小乘、婆罗门和外道等,约有六千人,盛况空前。大师为论主,称扬大乘,序作论义,写悬于会场门外,并言:"如改一字,愿拜他为师。"经过十八天,无人能改,最后胜利,名扬五天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当时僧俗出迎有数十万人。唐太宗派相国梁国公房玄龄等为代表,欢迎玄奘法师于弘福寺,从事翻译经典工作。

玄奘法师,在天竺留学十二年(在路上往返耽误五年),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祖师。取回的经典有五百二十箧,计有六百多部。将全部经典贡献于国家,特蒙皇帝召见,嘉奖一番。玄奘法师便向唐太宗贺喜:"恭喜陛下。"唐太宗觉得莫名其妙,就问:"喜从何来?"玄奘法师说:"陛下得一位太子。"唐太宗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说:"没有啊!"

玄奘法师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来投胎,怎会没有呢?"于是在定中观察。哎呀!老修行搞不清楚,投错胎了,跑到尉迟恭家里去。玄奘法师将这段因缘,向唐太宗报告。唐太宗说:"原来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法师去找尉迟恭,说明来意。玄奘法师一见尉迟恭的侄子,心生欢喜。因为窥基的身体,非常魁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载法之器。所以开门见山地说:"你跟我出家吧!"窥基一听,莫名其妙,不悦地说:"你说什么?叫我出家,岂有此理!"转身就走了。

玄奘法师只好与唐太宗商量,成就这段因缘。于是乎皇帝下旨,要尉迟恭的侄子出家,尉迟恭一接到圣旨,便叫侄子出家。窥基严辞拒绝地说:"岂有此理!皇帝怎么可以叫我出家?我还没玩够哪!我要去和皇帝讲道理。"第二天尉迟恭带着侄子来见皇帝。

窥基一来便说:"陛下要我出家,可以!可是我有三个条件。"唐太宗一听就说:"你要多少个条件都可以。"窥基就说了:"我最欢喜喝酒,我不能没有酒,无论我到什么地方,都有一车的酒跟着。"唐太宗心想:"出家人是戒酒,可是玄奘法师告诉我,不管什么条件都答应。"于是就说了:"好!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呢?"窥基说:"我知道出家人不可以吃肉,可是我欢喜吃肉,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后面都有一车新鲜的肉跟着。"唐太宗说:"我答应你。第三个条件呢?"

窥基没想到皇帝会答应他的条件,所以就说:"出家人不可以有太太,可是我离不开女人,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的女人跟着。"他心想:"这个条件,皇帝无论如何一定不会答应的。"唐太宗心想:"哎呀!这怎么能答应呢?可是玄奘法师已经嘱咐我,不管什么条件一定都要答应。"所以就说了:"好!我完全答应你,你现在可以出家了吧!"

窥基没办法,就很勉强出家了。所以在出家那天,后面有一车的酒、一车新鲜的肉、一车美女,陪着他一起到大兴善寺出家(编按:大兴善寺是玄奘法师的译经场),庙里知道窥基要来出家,所以敲钟击鼓来迎接他,窥基一听到钟鼓的声音,豁然大悟:"啊!原来我就是那个老修行,来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于是乎把后面的三车遣回去,什么都不要了。所以后人,称窥基为三车祖师。

玄奘法师取回的《唯识三十颂论》有十家,玄奘法师皆译为华文,按照论中的意思,一字不减,一字不添,照原意译出。此时窥基担任整理论文,玄奘法师将十家之论译完之后,窥基要求玄奘法师:"这十家的论,各有其长,各有其异,若不统一,令今后学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恼,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合成一本,令今后研究唯识的人,获得统一的结论。不用浪费时间,而得到法要。"玄奘法师同意他的见解是正确的,所以产生一本唯识论,即是现在《三十颂唯识论》。后来玄奘法师又传授他"因明学",成为唯识专家,宣扬唯识思想为宗旨,成为当代大德,为"唯识宗"第二祖。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意物

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预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窥基的分词解释

拼音:kuī

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豹。...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jī

基础:房~。根~。...查看详细解释

与窥基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