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家世代相韩,好几代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官或相国。
张良的爷爷张开地,以相国的身份辅佐过韩国第13位国君韩昭侯,之后又辅佐过韩国第14位国君韩宣惠王第15位国君韩襄王。
张良的老爹叫张平,作为相国辅佐过第16位国君韩釐王、第17位国君韩桓惠王。秦灭韩后,张良沦为布衣。
秦灭韩国后,张良就一直想为韩国报仇。虽然韩国已亡,但张家仍然有家臣三百多人,张良的弟弟死了也不举行葬礼,而是把钱节省下来以便寻找能够刺杀秦始皇的勇士。
张良寻访到了一名大力士,为这名大力士打造了一柄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准备在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刺杀他。
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时,张良和大力士终于等到了机会。大力士躲在人群中,把大铁锤砸向了秦始皇的车驾,可惜没有砸中秦始皇乘坐的车。秦始皇大怒,开始搜捕刺客。张良改了姓名,然后逃到下邳暂避。
张良在下邳居住期间,有一天,在桥上散步,这时,有个老头走过来,莫名其妙地就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桥下,还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看着老头,想给老头一拳,但想起尊老爱幼的美德后,还是忍住了。张良就去桥下把老头的鞋捡回来了。
老头又提出了莫名其妙的要求:把鞋给我穿上。张良继续忍耐,就跪在地上,给老头穿上了鞋。
老头丝毫没有感到不好意思,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这一切,然后大笑而去。张良惊愕地看着老头离去。
这个老头走了一里左右,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黎明,在这里和我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很早就起床,前往桥上,但当他来到桥上时,老头已经在了。老头生气地说:你和老人相约,不可以迟到,五天后再会。
五天之后,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结果老头又早到了,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相会。
又五天,张良半夜就前往桥上相侯,张良到了没一会,老头就来了,高兴地说:这才对吗。
然后,老头拿出一部用竹简编的书,告诉张良说:你读懂了这个,就可以作为帝王的军师谋士了。说完,老头就走了。
张良等到天亮看这部书时,发现书名为《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被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刘邦曾这样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张良因谦恭获得真才实学,又能审时度势选择明主,施展才能。他以智慧得名天下,成为历代文人谋士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