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建筑是什么意思

“礼制建筑”起源于祭祀,从广义上来讲,它指的是满足祭祀活动需求的建筑物,建筑设置以及构筑物等。同时,它也中国古代的其他建筑类型一样,在古代社会之“礼”的制约下,逐渐形成并发展为具有独特建筑形制的一种建筑体系,享有尊贵的形制,宏大的规模。

1.礼制建筑的由来

1.1寻求“死后世界”的精神寄托

从原始时代起,古代的先民们为寻求死后归处的精神寄托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产生了有灵魂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思想,并以此延伸推想,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于自然界“神灵”的存在,将无法解释的灾祸归结于“凶煞恶鬼”的操控,于是便有了对赖以生存和依赖的自然界的神灵以及祖先英雄的祭祀崇拜,祈求自然风调雨顺,祖先英雄驱散“凶煞恶鬼”,以保平安,获得庇护。

这便是最初的人们对自然及祖先表达的一种崇敬、崇拜、感恩的“礼”的精神。应此需求的祭祀建筑应运而生。

1.2周代礼仪制度之“吉礼建筑”

周代时已有完整的礼仪制度规定,《周礼·春官》中详细记述了五种仪制:吉礼,对天地山川日月等自然神灵,以及 “鬼神”般存在的祖先、帝王、英雄人物、贤德之人所行的祭祀礼拜仪式;凶礼,丧葬灾变等相关的礼仪制度;宾礼,上朝觐见,君臣贵族宾朋之间日常社交的礼仪礼节;军礼,军队进行操练、征伐、行军、授命、凯旋等行为时所用的礼仪规定;嘉礼,成年礼、婚配、养老等吉庆庆祝活动所用的礼仪仪式,以及贵族阶级人士的服饰着装,出行工具等礼仪性的形制规定。

这五种礼仪制度中,吉礼及凶礼这两项与建筑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祭祀建筑即“礼制建筑”应属于吉礼制度的内容,所以“礼制建筑”也称为“吉礼建筑”;而陵墓建筑则是属于凶礼制度的内容。

1.3儒家之“礼制建筑”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礼治观念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东周春秋时代儒家提出的“以礼治国”为主题的礼制思想,所谓集大成之者,在周代制度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礼仪的规定,并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进步给予了礼制广阔的生命力,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延续。

《仪礼》就是一本讲述如何执行各种礼仪的详细章程制度,其中由祭祀礼仪需要所产生,并由国家来主持营造的建筑,均属于“礼制建筑”。它包括祭祀自然神灵的祭坛,如圆丘,社稷;祭祀祖先的宗庙,如天子之太庙,民间之祖庙家祠、英雄先贤之文庙、武庙等;祭祀祖先、教化、政务等多功能合一的明堂;宣传教育文教功能的辟雍;还包括一些附属的建筑元素,如阙楼、钟鼓楼、华表等等。

2.礼制建筑的特征

中国人祭祀崇拜自然与先人,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具有宗教的某个特点,即都是表达一种崇拜精神,对崇高辉煌形象的崇敬与祭拜,但从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崇拜的意义上来看却是不同的性质。

首先,“礼制建筑”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进行敬神的节日以及仪式的祭祀场所需要,是人与神灵,鬼神之间感应交流以及对话的场所,其表达的是虔诚敬意与感恩,而宗教建筑的空间场所通常会表现出巨大尊严的神一般的宏大气势。

其次,祭祀场所内鲜少供奉具体形象的崇拜对象如鬼神形象,先祖影像等,同时众多神灵都具备单独的祭拜仪式,而非宗教性质的对“单一”,“唯一”的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神”的崇拜 。

最后,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建筑”讲究的是以“礼治”来约束世道人心,将祭祀崇拜转化为礼仪制度,将原始宗教的部分礼学化,并形成自有的一套宗法伦理思想,以此来提高德行修养、仁爱向善、修身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究现世入世,积极处世,不祈求来世,这也与宗教神佛崇拜祈求来世欢乐的目的不尽相同。

“礼制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体系中独特的建筑现象,是一种符号象征,更是一种历史文脉,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礼制思想的核心内涵以及演变进化过程,承载着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

礼制建筑的分词解释

拼音:lǐ

礼[lǐ]...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ì

制造:~版。~革。~图。炼~...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jiàn

建筑:扩~。~造。~体育馆。...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ù zhú

[zhù]...查看详细解释

与礼制建筑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