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是什么意思

初平年间(190-193)是汉末丧乱的滥觞期。

群雄以讨董为借口起兵(190),又随着董卓退入关中(191)而自相残杀,揭开了三国序幕。

在此阶段,东汉分裂成无数大小邦国。即吕布所谓的“郡郡作帝、县县称王”。

即便如此,割据者依然呈现出“乱中有序”的状态。诸多大小势力,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组成了军事同盟。

初平年间的军阀联盟,又大抵可以分作三方:董卓、袁术、袁绍。

本文主要探究三方联盟的勾连始末,论述其结盟原因与立场变迁。

从“关东、关中”到“三雄争霸”

丧乱之初,是“关东与关中”的二元结构,不久演化为“董、二袁”的三头结构。

初平元年(190)正月,是中原群雄会盟关东,组建讨董联军的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联盟在一开始便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关东联军的屯驻地点集中在三处:酸枣(兖州)、河内(司隶)、鲁阳(荆州)。

注:另有孔伷屯颍川(豫州)、韩馥屯邺县(冀州),但二者作用有限,不论。

酸枣的军阀即张邈、张超、臧洪、乔瑁、鲍信等人;曹操最初亦在其中。

河内的军阀即袁绍与张杨。曹操在荥阳惨败后走归河内,与袁绍合兵。

鲁阳的军阀是袁术与孙坚。该势力一直与其他集团保持距离,始终游离在外。

关东军名为讨董,实际是趁乱谋求割据。因此其内部的固有矛盾始终存在。

略举数例。

曹操建议让袁术西入武关(战董卓),酸枣诸将入成皋,而使袁绍进屯孟津(取洛阳)。本质是让袁术火中取栗、而使袁绍坐收渔利。

袁绍、韩馥欲拥立刘虞,但袁术拒而不许、乃至故意拆台。

曹操弃张邈而从袁绍,酸枣联军又“日夜置酒高会”、“诸将莫肯先进”。最终竟“食尽众散”。

注:曹操事见《魏书一 武帝纪》、袁术事见《后汉书 袁术传》、酸枣诸将事见《魏书七 臧洪传》。文多不载。

随着董卓在初平二年(191)四月西入关中,关东军阀便迅速撕下面具,开始了疯狂的内卷与残杀(事见《武帝纪》)。

“关东、关中”的二元对立,遂分裂为“董、二袁”的三头制衡。

初平年间(190-193)的袁绍联盟成员,有袁绍、乔瑁、曹操、臧洪、韩馥、刘虞、袁遗、刘表、会稽周氏兄弟等人。

袁绍联军成员虽多,但幕后线索比较清晰。即“谋求利益”与“对抗外敌”。

注:“外敌”主要指袁术集团。

(1)谋求利益

这类人物有曹操、乔瑁、韩馥、臧洪等人。

曹操是袁绍在洛阳的“奔走之友”,最初并无根基,且荥阳惨败后失去了在酸枣立足的基础。因此完全托庇袁绍。

乔瑁是袁氏故吏,也是讨董初期“矫诏为袁家造势”的急先锋。是曹操之前的兖州刺史、东郡太守。

韩馥也是袁氏故吏。虽然最初立场倾向董卓,但迅速倒向袁绍。

臧洪是张超故吏,但被袁绍拉拢为青州刺史。又是继乔瑁、曹操之后的东郡太守。

注:上述诸人事迹,见《英雄记》、《魏书六 袁绍传》、《魏书七 臧洪传》、《后汉书 袁绍传》。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这群“以利相交”的狐朋狗友,大多随着各自力量的强盛,分裂出走。比如曹操与臧洪,后来便公开反叛袁绍。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对抗外敌(袁术)

这类人物有周氏兄弟、刘表、刘虞、袁遗等。

豫州刺史周昂,便是袁绍为了对抗孙坚而署置。因为孙坚是袁术所署豫州刺史。

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魏书 公孙瓒传》

至于丹阳太守周昕,周喁等人,亦亲善曹操。最终死于袁术之手(见《会稽典录》)。

袁遗是袁绍的从兄弟,在袁术杀害(扬州刺史)陈温后,出为继任刺史,制衡袁术。其性质与周氏兄弟相同。

刘表与袁绍的合作逻辑相对简单。即袁术曾“阻兵鲁阳(属荆州南阳)”,导致刘表无法出任荆州刺史,因此结怨。

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得至荆州。--《后汉书 刘表传》

封丘之战(193)时,刘表“断术粮道”,袁绍、曹操则重兵突击,打得袁术“崩走流离、几至死亡”。

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太祖(曹操)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魏书 武帝纪》

(术)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英雄记》

但随着袁术势力东走淮南(193),刘表对袁绍便日趋冷淡。比如官渡之战时(200),刘表便“观兵江汉、坐视成败”,听凭袁绍灭亡。

刘虞与袁绍的合作逻辑,则要追溯到初平元年(190)的讨董联盟。因为天子在董卓手中,关东诸侯师出无名,便拥立了宗室刘虞为帝。

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指刘协)幼弱,为贼臣(指董卓)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袁)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吴录》

刘虞其人在“二袁分裂”的局面中起了重要作用,后文会详述。

袁术联军成员有张燕(黑山)、公孙瓒、陶谦、刘备、孙坚、于夫罗(南匈奴)等。

袁术联盟,其实便是袁绍联盟的“对立面”。袁绍所抗衡者,便是袁术所亲赖者。

(1)孙坚

孙坚是袁术集团的头号打手,合作基础大约是“气类相通”。二人都以气侠闻名,最终士族袁术与寒门孙坚,构成了奇怪的组合。

孙坚先阻挠刘表赴任荆州,又与周昂(袁绍系豫州刺史)战于阳城,最终在攻伐襄阳时,死于黄祖(刘表部将)之手。

(2)陶谦

陶谦与袁术相交,在于构衅曹操。

操父曹嵩早年避难徐州琅琊,被陶谦部将张闿所杀。父仇不共戴天,陶谦遂断绝与袁绍集团交好的可能。不得不倒向袁术。

当然,陶谦对袁术并非真心。在袁术离开中原,扎根扬州之后(193),陶谦便驱逐了客居广陵的孙策、吕范等人,理由是“二人是袁术的细作”。

时太妃(孙坚妻)在江都,(孙)策遣(吕)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密探),讽县掠考范。--《吴书 吕范传》

可见陶谦与袁术,是互相利用、同时彼此提防。

(3)于夫罗

于夫罗与张杨,本是袁绍的盟友。二人在被关中朝廷策反之后,便在冀州对抗袁绍。本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与袁术合作。

(4)张燕与公孙瓒

此二人与袁术地缘隔绝、互不接壤。其合作的基础,便是上文提到的刘虞。

刘虞是袁绍拥立的“关东天子”,因此激怒了张燕。因为张燕本人是灵帝故吏,又与关中朝廷亲善。即臧洪所谓“飞燕之属已悉受王命”。张燕对刘虞(袁绍盟友)既然不满,倒向袁术也便顺理成章。

飞燕(张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况仆(臧洪)亲奉(天子)玺书,与之从事。吾子讬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指关中朝廷)。--《魏书 臧洪传》

公孙瓒亦然。其直属上司便是刘虞。刘虞是宗室出身,公孙瓒是寒门武夫,加之利益冲突,彼此违戾不和。因此,在袁绍为刘虞撑腰的背景下,公孙瓒也便结交袁术,对抗袁绍。

袁术甚至还给公孙瓒写信,称“袁绍非袁氏子,实乃野种”云云。公孙瓒也投桃报李,派从弟公孙越替袁术助拳。

(术)又与公孙瓒书,云绍非袁氏子,绍闻大怒。--《后汉书 袁术传》

(袁)术遣(公孙)越与(孙)坚攻(周)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魏书 公孙瓒传》

彼时刘备也在袁术联军。结果二袁会战时(192),刘备被袁绍集团揍得满地找牙,事见《武帝纪》。

考虑到袁术(荆、扬)交结张燕(冀州)、公孙瓒(幽州);而袁绍(冀州)又交结周氏兄弟(扬州)与刘表(荆州),地理跨度可谓惊人。

陈寿所谓“袁氏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也便尤为精洽。

(术)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魏书 袁术传》

关中朝廷即凉州伪政府,先后以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为首领。

虽然自董卓入关(191)到献帝出奔(195),关中诸将对关东地区未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仍通过外交手段、多次干涉关东事务。

董卓上洛伊始(189),便布局关东。彼时充任其爪牙者,有孔融(青州北海)、公孙度(幽州辽东)、韩馥(冀州)、刘表(荆州)等人。

其中孔融与公孙度,是董卓死忠,始终未曾参与讨董联军。

韩馥最初拥护董卓,在冀州大族的胁迫下,倒向袁绍。

刘表则与关中、关东两方虚与委蛇、周旋其中。

关中势力收缩长安时(191-195),对关东事务亦多有干预。其外交原则,可归纳为“驱虎吞狼、见缝插针”。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董卓死后,即李、郭秉政时期(192-195),关中方面开始拉拢袁术、对抗袁绍。

(1)冀州布局

因为张燕对刘虞(袁绍)不满,关中政府便大力联络黑山军,赐以御诏,还派壶寿出任冀州牧,与黑山合兵,对抗袁绍(绍自领冀州牧)。

(袁绍)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英雄记》

(2)幽州布局

幽州牧刘虞是袁绍集团成员。董卓死后,关中提拔公孙瓒(袁术盟友)为前将军,封易侯。同时擢刘虞都督六州,刻意激化二者矛盾。

最终公孙瓒杀刘虞,又表“关中使者”段训为幽州刺史。

瓒诬虞欲称尊号,胁训斩虞。瓒上(段)训为幽州刺史。--《魏书 公孙瓒传》

不难看出关中方面,对二袁的态度有所差异。拉拢袁术,而打击袁绍。

(3)兖州布局

兖州刺史曹操,是袁绍擅署的伪职。因此关中政府派金尚出任兖州刺史,想借此削弱袁绍集团的力量。曹操阻兵兖州,金尚遂投奔袁术。

(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典略》

从金尚的履历变迁,不难看出其政治任务与立场倾向。

(4)荆州布局

以关中的地理位置而言,袁绍集团(冀兖豫)的威胁远大于袁术集团(徐荆扬)。因此关中诸将对袁术的拉拢,也便顺理成章。

首先是李郭(192)秉政时,将客居荆州南阳的后将军袁术,擢升为“左将军”。

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魏书 袁术传》

其次是对盘踞荆州的(袁绍盟友)刘表,加以笼络瓦解。

关中多次为刘表加官进爵,其“荆州牧”“成武侯”“假节”等尊荣,都来自李傕赐予(192)。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 刘表传》

刘表遂在袁绍与东汉朝廷(关中)之间左右逢源,还美其名曰:“内不失贡职(朝廷),外不背盟主(袁绍)”。

(刘)表达(邓)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大义也。”--《汉晋春秋》

鼠首两端的心态昭然若揭,被曹操笑作“此自守之贼也”。

(5)干涉停战

就在二袁各自拉拢附庸,在关东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关中政府也经常会趁虚找找“存在感”。

董卓时代(189-192),便曾遣胡母班、韩融等人赴关东“解释义兵”,即充当说客。最后胡母班被王匡所杀,背后又是袁绍授意。

董卓使(胡母)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王)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谢承《后汉书》

李、郭时代(192-195),也曾干预过关东事务。

初平四年(193),在二袁斗得精疲力竭之际,关中朝廷派太傅(上公)马日磾劝袁术罢兵;又派太仆(九卿)赵歧劝袁绍罢兵。

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岐别诣河北。--《英雄记》

彼时(193)的二袁已经无力再战,正缺个台阶下。遂纷纷拜表天子,表示愿意罢兵。

虽然关东的无赖军阀们,在短暂的休养之后便再度寻衅开战,但李傕等人也赚足了面子。

初平年间(190-193)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用田余庆的话讲,是“各路军阀如同地里冒出来的一般”。

董卓入京,东汉政权的躯壳彻底破碎。地主割据武装好像从地底下涌出来的一样。--《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

虽然看似各自为战,实际有据可循。主要联盟即董卓、袁绍、袁术三方。

袁绍与袁术,各自延揽打手,争斗不止。虽然乍看上去强盛一时,不过联盟内部却均存在严重隐患。

既然联合原因,是“以利而交”或“对抗敌人”。一旦利益降低,或者敌人消失,那联盟的基础也便不复存在。

臧洪、曹操脱离袁绍;刘表坐观成败;袁术抛弃公孙瓒;陶谦与袁术反目;皆因此而起。

在关中诸将盘踞长安期间(191-195),对关东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仍然通过“任官、加爵、劝说停战”等外交手段,分化二袁,并宣示主权。

关中的立场变化,可归纳为:

董卓时代“两路出击”(对抗二袁)、李郭时代“拉一打一”(结术抗绍)。

李傕的外交路线明显更加现实,未知是否出自其谋主贾诩。

初平年间的东汉局势,大抵如上所述。

初平的分词解释

拼音:chū

开始的:~夏。~冬。...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píng

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查看详细解释

与初平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