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西域广义上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包括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地区,狭义上则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地区。
古代西域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理的变迁,其范围有所变化。
在汉代,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以及伊朗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汉武帝时期,西域被划分为西域都护府管辖,成为了中国的领土。西域的主要居民是匈奴人和西域三十六国,这些国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随着汉武帝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汉文化和佛教也传入到了西域,对于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唐代,由于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西域的范围有所扩大。唐代的西域不仅包括了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地区,还增加了今哈密、吐鲁番、焉耆、龟兹等地区。由于对于西域的经营和开发,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西域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在这个时期,佛教成为了西域的主要宗教,但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也在这里传播。
到了清朝,由于新疆成为了中国的领土,西域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清代的西域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以及巴勒喀什池以东的部分地区。由于新疆成为了中国的领土,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教在西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仍然得以保留和发展。
总之,古代西域的范围随着历史和地理的变化而变化,但大致上指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