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是什么意思

法相宗,中国大乘佛教宗派之一,又名瑜伽宗、唯识宗、慈恩宗,由唐代高僧玄奘创立。

玄奘(602-664),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原名陈祎,汉族,是唐代佛学家、翻译家,佛教法相宗创始人、天竺那烂陀寺教授,尊称“三藏法师”。

他自小慧根深厚,十二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之后持钵云游各地,足迹走遍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虚心好学,请教高僧大德,后来,他终于发现,佛教在中国流行几百年,却争论纷纭,信徒们也各执其辞,迷惑久存,为探究佛教各学派分歧,于贞观元年独自一人,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回国后,主持国家译经场,专门从事翻译,十九年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典著作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般若经》《心经》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对中国乃至世界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大师,常住大慈恩寺,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

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如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才能学得通。

瑜伽宗发源地: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

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法相宗,主要依据有《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又叫瑜伽宗。

法相宗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概括。

“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

“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

“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

“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

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

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

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

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如前所说。

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

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

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法相宗的分词解释

拼音:fǎ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xiāng xiàng

[xiāng]...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ōng

祖宗:列祖列~。...查看详细解释

与法相宗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