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又叫慈恩寺塔,唐玄奘为保存从天竺带回来的经卷而主持修建,名为雁塔。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大雁塔。
1.大雁塔也有地宫,还未发掘。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2.关中八景之曲江流饮、雁塔题名。相传大雁塔题名的惯例来自于唐朝中宗年间的进士张吕,在大雁塔题名后,被当时的举子们纷纷效法,最后传为佳话,一直流传到明清。唐代雁塔题名的才子众多,杜甫、白居易、岑参都名列其中。27岁的白居易题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言辞中尽显喜悦之情。46岁的孟郊题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惜的是雁塔题名已经看不到了,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饮,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
3.塔内供奉的舍利和贝叶经。目前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为友人所赠。1998年0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天,法师将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最值得一提是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4.大雁塔倾斜逐渐缓和。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2009年起,政府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