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是人们对荐福寺佛塔的习称,其本名为“荐福寺塔”,是唐长安著名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唐景龙年间(707-710年),唐中宗李显建造小雁塔。荐福寺是李显之母女皇武则天创立的,小雁塔又是荐福寺的佛塔,因此其寺塔的渊源可以概括为“女皇立寺,中宗造塔”。
塔自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早期佛经上说,塔是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之建筑。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尤其是早期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万物之神灵,犹如佛即在此之意。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信仰,信徒们都争相供奉舍利,顶礼膜拜。为了保存舍利,就得有保存膜拜的场所,于是“塔”便应运而生了。大、小雁塔以及全国各地的塔不例其外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雁塔”一词究竟从何而来,一说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佛教在印度早期分大、小乘教两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开“三净食”。即鹿、犊、雁。另曰:非我杀、非为我杀、非我见杀的三种肉食。一日,无以为食,时有队雁飞经,一僧仰天叹曰:“我等无食摩诃萨垂,菩萨可知”话音未落,头雁退飞,自折翅羽坠殒僧前。众僧见状,大为震惊,以为此定是菩萨化身,舍身布施于我。众僧跪拜,葬雁于院中,建窣堵坡(即塔)取名“雁塔”以表恕罪。从此小乘改戒食肉。玄奘回国将此名带回,建成大慈恩寺浮图,取名“雁塔”。
二说:据《天竺记》载:达亲国有迦叶佛伽兰,以穿山石作塔五重,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
三说:自唐中期,新科文举进士有去慈恩寺塔下会集题名的风习,并勒于碑石。其名字排列有序, “妙有行列,婉若雁阵”,因而“雁塔”一词乍出。为人接受认可。喻为“雁塔题名”。“雁塔” 遂为其名。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八十一岁的武则天崩于洛阳仙居殿” (《唐会要》)卷三。是年,高宗第七子,被贬逐房州的庐陵郡王李显继位,号“中宗应天神龙皇帝”。荐福寺在中宗大倡佛法的推动下,空前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备寺院体系,广渡僧众,中宗下御旨,专请江南佛门律宗著名大师道岸主持营扩荐福寺禅院。道岸不仅是律宗佛门一代传戒大师,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古建筑师。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道岸、义净倡议、设计,奏请朝廷,在荐福寺翻经院建一座浮图宝塔,以珍藏义净从印度带回之舍利及佛典经卷。中宗下诏准允,特令工部尚书张锡共同监造“同典其任”(《宋高僧传》)遂于是年秋末始开工营造荐福寺浮图院之佛塔(即小雁塔)。因“造浮图(塔)建功德,必受报”之说为国人崇信,加之荐福寺本是皇家庙产,又由武后开基,故而宫内上下在皇后倡导下争相出资。因此,造之塔“悉由宫人率出钱而立”(《长安胜迹图志》)。
道岸和张锡不辜负中宗重托,为营造小雁塔费尽心机。他们“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使参加造塔的工匠们倍受激励,“人或自来,役无留务”。从而使工程“费约功倍”,中宗曾几次亲往视察,大加赞赏。对岸、锡二人“甚嘉之,频频赏赐”。终使小雁塔仅历时二年余,高质量告竣。从此巍巍宝塔屹立古城。宝塔开光之日,荐福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法会,迎藏佛骨含利经卷于其中。中宗及宫中百官皇族国戚不仅参加了大法会,还在塔下与佛师百官一同赋诗,称颂佛法,赞扬浮图宝塔。唐张乔诗曰: “高塔六街无不见,塔边名出祗吾听”形容小雁塔塔高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