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是什么意思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此可见“衣裳”的由来已久、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被重视的程度。上身着衣,下身着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说文》: “常,下帬也。”“常”就是裳,“帬”是裙的古体字。

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制最迟在商代时就已经形成了。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上衣下裳制是人们的主流服饰。

《易经》所讲此制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之于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而衣在上,裳在下。上衣下裳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分为常服和礼服两类。常服一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劳作时穿着,方便轻松;礼服在重大庆典、祭祀、节日等礼仪场合穿着,华贵严肃。最高级别的礼服为冕服,如:十二章纹冕服。

上衣下裳的分词解释

拼音:shàng shǎng shang

[shàng]...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ī yì

[yī]...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xià

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游。...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cháng shang

裳[cháng]...查看详细解释

与上衣下裳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