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北伐,在蜀汉中也有很多坚持北伐的人物,比如诸葛亮、蒋琬、姜维等等。尤其是姜维,在蜀汉后期那种反战情绪非常高的环境,仍然坚持北伐的态度。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吴对北伐没有那么积极。其实东吴也有很多积极北伐的人。比如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就是与姜维很类似的北伐派。不过小编下面不说这个比较著名的诸葛恪,来说说一个不是特别有名的的“小人物”——殷礼。他也是一个支持积极北伐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的殷礼
殷礼的家世究竟如何,小编不得而知。但根据《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附列的《顾邵传》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殷礼的家世比较寒微,并不是什么世家大姓。所以说殷礼应该是没有继承什么像样的家学,他的学识来源于官方的学院。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附列《顾邵传》:“云阳殷礼起乎微贱。”
殷礼非常好学,在船上在车上也不忘读书,出门一趟下来都不知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另外殷礼可能也很有天赋,记忆力很强,被当时人称为“奇才强记”。可以说殷礼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例子。
《太平御览·学部八·幼学》引《通语》:“七岁就官学书,在师未尝戏弄……行在舟车,手不释卷。”
殷礼的仕途
殷礼早期是吴郡的一个小吏,在十九岁的时候成为吴县丞,就相当于吴县的二把手。孙权称王的时候,大概就是在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以后,殷礼进入朝中,成为一个郎中。在这个期间殷礼曾经与张温一起出使蜀汉,可能就是在吴黄武三年、蜀建兴二年(即公元224年)那一次。在出使的过程中,队伍行使到荆州夷陵虎牙山时遭遇水患,其余人大惊失色,而殷礼临危不惧。这个举动给蜀汉实际执政者诸葛亮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件事以后,诸葛亮还给诸葛瑾写信夸赞殷礼。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于蜀。”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建兴二年……吴遣使张温来聘。”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附列《顾邵传》引注《通语》:“后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
《太平御览·百卉部·芦荻》引《通语》:“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殷礼书》:“殷德嗣(殷礼)秀才,今之侨肸(公孙侨、羊舌肸 ,春秋人)者也。”
后来殷礼外迁为零陵太守,在任期间去世。这就是殷礼大致的一个仕途生涯。
积极北伐的殷礼
小编为什么说殷礼是一个积极北伐的人呢?来源于他的一个建议。在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曹魏的第三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带有实权的皇帝曹叡病死。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成为辅政大臣。这个时候对于曹魏来说就是一次危机。一是曹芳年幼,缺少足够的威望,主少国疑;二是曹爽和司马懿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冲突内耗。这样一种局面下,正是东吴和蜀汉进行北伐的一个机会。殷礼就向孙权献上一个非常激进乃至疯狂的北伐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分为四个方向。
东吴当然无法出兵陇右,这方面是蜀汉的活。在强大的曹魏的压力之下,蜀汉和东吴也组成了军事同盟。在诸葛亮时期,双方就进行了联合北伐的合作。曹叡去世的时候,蜀汉的二把手是蒋琬。蒋琬也是主张北伐的人,而且也愿意冒险。在殷礼的计划中,就是与蜀汉联合,让蜀汉出兵陇右,牵制曹魏的兵力。看上去好像蜀汉给东吴打工,但陇右对于蜀汉来说也是北伐的主要目标。诸葛亮和姜维的毕生愿望就是割据陇右,但是一直也没有实现。如果东吴真的能够全力攻打曹魏的东线,小编以为蒋琬非常有可能协同东吴出兵陇右,互相打工。
《汉晋春秋》:“西命益州军于陇右。”
孙权偷袭了荆州,占据襄阳以南的江陵。那么南郡就成为曹魏和东吴的战场之一。双方围绕江陵和襄阳打了很多仗。在殷礼的计划中,襄阳也是进攻的目标之一。由诸葛瑾和朱然率领大军北伐襄阳。
《汉晋春秋》:“授诸葛瑾、硃然大众,指事襄阳。”
淮南地区一直是曹魏或者曹操和江东长期胶着的主要战场。这个地区也相当于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前线。俗话说:守江必守淮。有了淮南地区,才让定都在依靠长江的建业的江东政权拥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为了争夺对淮南地区的控制,孙权和曹操也是打过不少的仗。殷礼的计划中,淮南的寿春就是其中一个目标。主将为陆逊、朱桓。
《汉晋春秋》:“陆逊、硃桓别征寿春。”
其实曹魏和江东的战争基本都是多线作战,毕竟接触的面积比较大,江汉、江淮,战线很长。其中往往淮南地区是主要的战场,作战非常激烈。而在殷礼的计划中,将攻击的重点偏向于东边的徐州。殷礼建议孙权御驾亲征,率军渡过淮水,北上进攻徐州、青州。当然青州有点太悬远了,徐州应该是孙权这一路的主要目的。
《汉晋春秋》:“大驾入淮阳,历青、徐。”
在殷礼的计划当中,东吴应该倾全国之力,“强者执戟,羸者转运”这样一个程度。襄樊、淮南、青徐包括蜀汉的陇右地区,都应该是大举入侵,每一路的军队人数都要求很高。这样一来曹魏的关中、凉州的部队受制于蜀汉的军队;许昌、洛阳的军队要支援襄樊;东线的部队对抗陆逊、朱桓以及孙权。曹魏的兵力被大幅度地分散开,互相无法支援。一旦某一路失败,就足以打开缺口,其他的军队的士气也会受到严重打击。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要想达到这个状态,就必须要下血本。这是殷礼的计划的最激进之处。
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孙权是没有用殷礼这个建议的。不过小编认为,孙权也并非全盘否认,只是在履行程度上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在魏正始二年、吴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东吴对曹魏发动了战争,被称为“芍陂樊城之战”。
这次战役中,全琮率领军队进攻寿春,与魏军激战于芍陂;诸葛恪进攻六安,在寿春的南面,也属于淮南地区;诸葛瑾、步骘、朱然、朱异进攻襄樊。与殷礼的建议相比,孙权没有选择进攻青徐,也没有和蜀汉配合(也有可能配合了,但小编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投入的兵力也远达不到殷礼建议的程度。结果则是淮南、襄樊都没有取得成功。可以说“芍陂樊城之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不过这并不能证明按照殷礼的计划,曹魏就一定能被蜀汉和东吴瓜分。殷礼的计划实在太过冒险,如果小编是孙权的话,大概也不会百分之百执行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诸葛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