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鱼是古代常见玉饰,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与鱼化龙、龙化鱼有关;到商周时期,玉鱼已为应用广泛的一种玉饰,在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质地坚硬致密、造型秀美的玉鱼,西周时期的大型墓葬也曾出土过数十条玉鱼,它们有序分布排列在棺椁之间,颇能反映当时人们将玉石文化与图腾崇拜相结合的意识,早期的玉鱼,多为长形的扁平薄片状,对玉料并不过分追求,雕刻手法简练,仅勾勒外形,有棱有角,鱼鳍、鱼尾等关键部位是以阴刻线纹表示,给人一种刀工遒劲、不重细节而更强调肌理转折的感觉。
1、玉鱼的缘起:
新石器时代开始殉真鱼,从商代开始,片状鱼形器出现于贵族、王室墓中,并很快得以发展,形成一种葬鱼定制,在西周时期更形成了以“蚌、玉、铜鱼”共组的葬鱼组合,而成为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葬制。
2、各时代玉鱼的出土情况及特征:
新石器时期较少,商周时期玉鱼出土较多,商妇好墓出士 70 余件,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出土 60件,商周以后玉鱼出土较少了。
商代玉器上的鱼多为单圈圆眼,单背鳍,双腹鳍、歧尾,并在鱼身上饰平行片状鳞片纹,整体造型古拙朴实。
西周玉鱼虽不免受时代风格影响,但整体造型仍沿袭商代玉鱼之成规:在片状鱼形轮廓中填进圆眼、一背鳍二腹鳍、腮腺、歧尾等格式化元素,以致在某些单体式玉鱼上难以区分商周之别,但是,西周玉鱼的双圈大圆眼与商代单圈圆眼的做法仔细观察还是不尽相同的。多数的西周玉鱼的鱼尾长度相较商代玉鱼有所增加,与身体比例为 1:1,它们的尾端多为斜面或下垂作马蹄形。
汉代玉鱼较少,风格大体延续东周时期,迄今所见,均为直条形,较厚,状草鱼,造型规整,比例协调,但动感较差。鱼圆头,嘴稍尖,前端多磨平,闭口,小圆眼,新增綯索纹鱼鳃,鱼鳍一般不凸出体外,短尾。体表光素,个别有扇形鳞片。鱼目、腮、鳞、鳍、尾纹等细节皆用浅细的阴线雕出,工艺较随意,此期玉鱼装饰多不具功能,常为敛葬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