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纹是出现最早、也最简洁的纹饰,属于原始装饰纹样。几何纹是由几何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通常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现在绝大多数瓷器上都能看到几何纹的身影。
一、绳纹
绳纹是指绳子在陶器上压出的印痕,有粗绳纹和细绳纹。绳纹是原始纹饰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当时的人比较随意,所以会看到纵向、横向、斜向、交叉、重叠、中断等等不同情况。
二、垂幛纹
垂幛纹形似垂悬的幕帐,就是表演台幕帘上方的垂帘,是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常见的纹样之一。
三、编织纹
编织纹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编织纹是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就有了。在商周、汉代,编织纹已属于常用装饰。唐代至清代,也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底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四、网纹
网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灵感源于当时的人打猎捕鱼。网纹也称“网格纹”、“方格纹”。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
五、条纹
条纹又称“条形纹”、“线纹”,简单说就是线条组成的花纹。有独立的,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有打组合的,与圆点纹、漩涡纹等形成复合纹样。条纹是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汉代以后主要成为辅助装饰。
六、篦纹
篦纹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纹饰而得名,还有称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称“篦点纹”;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称“篦划纹”。商周陶器上多见;宋元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瓷器上大量采用,以青瓷和青白瓷器最为多见。
七、剔刺纹
剔刺纹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剔刺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得名。通常工具不同或操作方法不同,便产生不同形状的纹样。如:用指甲剔刺的纹样,称“指甲纹”。
八、云雷纹
云雷纹是云纹和雷纹的统称。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推测是从漩涡纹发展而来的。图案呈圆弧形卷曲(云纹)或方折的回旋线条(雷纹),有时也根据图形单独称呼。
九、回纹
纹样如“回”字。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类型陶器上普遍出现。从元代至今,回纹常作为边饰出现。
十、弦纹
弦纹是原始陶瓷装饰的一种纹样。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细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
十一、带状纹
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一种极具传统的纹样。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 “带状纹”。单一的带状纹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常见,一般是口沿处一道红、黑宽带纹,简单醒目。内涵复杂的带状纹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元代盛行的多层纹饰实质上是由一道道内容不同的带状纹饰组合。
十二、曲折纹
曲折纹是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产生,明清开始主要为边饰。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以连续线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
十三、水纹
水纹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后一直流行。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波状纹”,形象是摹拟水流动的形态。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也称“海水纹”或 “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也称“漩涡纹”或“涡纹”。
十四、螺旋纹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螺旋纹分布广泛。形似螺旋,有的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
十五、云头纹
清代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属云纹的一种。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因此又称“如意云”。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的,称作“垂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