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服,又称品色衣,是一种用服装的色彩来区别官吏的品级等第的官服。这种将服色与官吏的品级等第联系起来的官服规制,始自我国隋代。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记载,隋大业六年下诏:“从驾涉远者,文武皆戎衣。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到了唐代,品服形成正式制度。此后,历经宋元明各朝,虽具体规定略有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都是把服装色彩与官吏品级等第联系了起来。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三品官着紫,四品官着深绯,五品官着浅绯,六品官着深绿,七品官着浅绿,八品官着深青,九品官着浅青。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四品官着紫,五品、六品官着绯,七至九品官着绿。据《元史·舆服志》及《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五品官着紫,六品、七品官着绯,八品、九品官着绿。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四品官着绯,五至七品官着青,八品、九品官着绿。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的官服,最主要的一种是“补服”。这种补服的前胸及后背上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以鸟兽为图案内容的“背胸”(也叫“补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用以作为区别官吏品级等地的徽识。此制始于明代,清代作为官服制度固定了下来,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清代的补服服色一律用石青色,形式类似褂,比褂长而又短于袍,其袖端平,对襟,亦称外褂、外套。
据《明史·舆服志》及《明会要》第二十四卷《舆服下》记载,明代补服规制是:一品,文官绣仙鹤,武官绣狮子;二品,文官绣锦鸡,武官绣狮子;三品,文官绣孔雀,武官绣虎豹;四品,文官绣云雁,武官绣虎豹;五品,文官绣白鹇,武官绣熊;六品,文官绣鹭鸶,武官绣彪;七品,文官绣鸂鶒(xī chì),武官绣彪;八品,文官绣黄鹂,武官绣犀牛;九品,文官绣鹌鹑,武官绣海马。
至清代,补服上所绣的鸟兽图案,和明代官服上的鸟兽图案有了细微的差别。据《大清会典图》记载,清代规定:一品,文官绣仙鹤,武官绣麒麟;二品,文官绣锦鸡,武官绣狮子;三品,文官绣孔雀,武官绣豹;四品,文官绣雁,武官绣虎;五品,文官绣白鹇,武官绣熊;六品,文官绣鸳鸯,武官绣彪;七品,文官绣鸂鶒,武官犀牛;八品,文官绣鹌鹑,武官绣犀牛;九品,文官绣练雀,武官绣海马。
以上对“品服”的有关情况,作了概略的介绍。相信青年朋友们明乎此,再欣赏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时,面对剧中封建官吏身上所穿着的红红绿绿的官服时,就不会困惑丛生,如堕五里雾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