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是什么意思

汉绣,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武汉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石首市绣林镇、洪湖市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和汉口的绣花街等皆因刺绣集中而得名。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

承载着楚文化的汉绣,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斯时,南方楚国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其制造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屈原的《楚辞》曾吟叹道:“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翦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祖绮缟,结琦黄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纹服纤,丽而不奇些。”而后江陵二号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更证明了汉绣与楚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湖北民俗志》载,明清之际,楚地上至官贾,下至名妓优伶,多有喜用汉绣为服者。

汉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晚清时期,在武昌的营房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皆开又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以至于“家家绣花,户户刺绣”。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20世纪80年代后,汉绣得到了些许发展和恢复。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汉绣日趋凋零,问津者甚少。如今,对汉绣的传承仅有两支主脉:一支是汉口的任氏汉绣,另一支是武昌迁移至洪湖的吴氏汉绣。

从文化精神而言,汉绣色彩浓丽、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其设计思想,或者是精神内涵,实是继承春秋、战国南方楚地色彩斑斓、宏富艳丽、想象奇特的文化特色,楚人浪漫阔达,追求明艳锦丽、富丽堂皇的审美文化取向,因此,汉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源头正紧接民族早期文化之根源,亦对认识、了解与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有深远意义。因此,挖掘、保存、继承、光大汉绣技艺,不仅是保存汉绣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弘扬民族国粹的根本所在。

汉绣的分词解释

拼音:hàn

汉[hàn]〈名〉...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xiù

用彩色的线在绸、布上织出花样...查看详细解释

与汉绣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