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年04月09日 15:26 | 来源:汉荟荟 | 阅读量:122

诞生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制造工艺技术汇编,是齐文化给予中国和世界的一大宝贵精神财富。

《考工记》的诞生与流传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陈完的陈国公子(“公子”就是“国君之子”的意思),为了躲避陈国政治斗争来投奔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陈完为掌管齐国工匠的“工正”,并赐给他一块封地,陈完于是在齐国定居下来,改称“田完”。二百多年以后,田完的后代成功取代了齐国公室,成为齐国的新主人,史称“田氏代齐”。齐国田氏一族从始祖田完开始就世袭“工正”一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齐国手工业技术的经验。田氏于战国初期取得政权后,就组织学者把这些齐国手工业技术经验系统地整理了出来,作为指导齐国手工业生产的官方文献,这就诞生了后来闻名中外的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考工记》。

《考工记》自诞生后便单独成书,广泛流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大量的六国官方文献销毁,以齐国官方文献存在的《考工记》也损失惨重,一度散佚,但《考工记》仍流传于民间。西汉时期,朝廷寻访、征集民间文献古籍,河间献王刘德因向朝廷所献《周官》一书“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独缺“冬官”,所以将原本单独成书的《考工记》作为“冬官”补入《周官》一书,《考工记》于是重新进入官方视野。

当时负责征集、整理文献古籍的刘歆改《周官》之名为《周礼》,所以《考工记》也就变成了《周礼》的一部分,称为《周礼·冬官考工记》。《周礼》是西汉确定的儒家“五经”之一,得益于历代学者对“五经”的重视和研习,《考工记》作为经书的一部分也长期受到历代学者的青睐,一直流传到今天。

《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今本《考工记》虽然仅有7100多字,但其科技内容之丰富在先秦古籍中却无出其右。《考工记》开篇叙述了“百工之事”的由来和特点,然后用绝大部分篇幅分类介绍当时齐国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主要工种及其生产工艺。这些工种总计三十种,即:“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六(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五(画、缋、锺、筐、巾荒)、“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磬)、“搏埴之工”二(陶、旊)。我们可以把这些工种概括为六大制造系统:一是以“轮人”“舆人”“辀人”和“车人”为代表的制车系统;二是由“金有六齐”统率的铜器铸造系统,包括“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栗氏”及“段氏”等;三是以“弓人”“矢人”“冶氏”“桃氏”“庐人”“函人”和“鲍人”等为代表的弓矢兵器、制革护甲系统;四是以“梓人”“玉人”“凫氏”“韗人”“磬氏”“画缋”“锺氏”“慌氏”等为代表的礼乐饮射系统;五是以“匠人”为代表的建筑水利系统;六是以“陶人”和“旊人”为代表的制陶系统。在这六大系统中,制车系统被《考工记》放到了首要的位置,相关内容占去了全书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我们就以“制车系统”为切入点,来了解《考工记》的主要内容。

《考工记》对车的整个制造工艺过程及制造技术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

车匠内部的分工

《考工记》说:“一种器物聚集数个工种的制作才能完成的,毕竟以车为最多。”它把造车的工匠按制作部件的不同分为“轮人”“舆人”“辀人”及“车人”。这样,仅作车的木工就有四种,如果再加上为车提供皮革的“皮工”,提供金属车马器的“金工”,为车髹漆的“漆工”及雕刻、绘画等工匠,制造一架车确实是一个需要十几种匠人共同合作的项目。《考工记》对各专门车匠约职掌范围、加工的部件作了详细规定。如“轮人”,是专门制作车轮的木匠,其加工的主要部件有毂、辐、牙和车盖等;“舆人”是专造车箱的木匠,主要制作轼、较、珍等部件;“辀人”是专造与车辕有关的部件的木匠,主要制作辕、轴、衡、扼、伏免等。为使工匠对其加工的零部件明确了解,书中还对各细小零件及其部位详细定名。如组成车盖的零件有“达常”“桯”“部”和“弓”等;又称辐上入毂处为“菑”,入牙处为“蚤”,近毂处为“股”,近牙处为“骹”。书中提到有关车的零部件的专有名词多达五十余个,这是我国有关生产工具结构和零件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制造车辆的主要工序

1、采木及烤焙

制造车辆的首道工序是选材。为了得到“良”“美”的木材,在产地已定的前提下,《考工记》强调要适时采伐,并且在使用木料时,还要识辨出木材的向阳面和背阳面。树木的“阳”面因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吸收能力强,获得的营养成份要比“阴”面充足,寄生性植物也不易在此面生长,所以木质细密而坚硬;而背阳的“阴”面由于光照条件、吸收营养能力都比“阳”面差,所以木质就疏散松软。为了克服背阳面木材疏散松软的缺陷,《考工记》提出“以火养其阴”,即用火烤焙木材的方法。这是因为,木材强度受含水量的影响,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木材经过烤焙,水分蒸发,木材干炽,强度提高,且不易开裂变形,又可达到杀虫防蠹、防腐的效果。

2、木材的揉治。

从《考工记》可知,轮上的牙辐和车舆的轼、车盖弓及辀等,都需经揉治加工。辐是连接牙和毂的重要部件,起着传受动力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直。为此,就需要将其烘烤或蒸煮,然后揉治,并要求“揉辐必齐”,三十根辐“直指”如一。牙、辀等件,则是需要由直揉曲的。当时的轮牙是分节拼治,然后拼接而成的。为使车正圆,每一节都要求揉治的合于规定的弧度,由此可见工匠的高超技能。为了便于揉治并得到好的效果,《考工记》指出:顺应木材的纹理揉治才易于成形。《考工记》还提出了对揉木工序的质量要求:揉牙不能出现皱褶,否则车轮运行时不但摩擦力增大,而且在载物时极易断裂,“抱辐”之面,不能出现裂纹,否则难以凿孔插辐;牙两边也不能肿大膨胀,从而保证轮子有较强的耐压力。惟用火“善”,才能克服这些弊病。由此可见,当时的揉木工艺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

3、钻凿

《考工记》要求凿入辐之孔深和辐的宽厚一致。因为如果辐宽而孔浅,置辐就摇摆不定,如果凿深而辐小,辐也不能担负重任。除了要求辐条要制作得平直以外,还要求所凿的方孔一定要垂直。如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即使不打楔子,辐也会牢固,并且即使轮子坏了,凿孔也不会受损。车盖伞帽处是凿方孔以镶嵌盖弓的,《考工记》要求在这周长仅六寸的伞帽上凿出28个孔以安置盖弓,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艺。车毂中心穿轴或套釭的薮及舆上连接輢、铃等的孔是圆的。圆孔的制作应是钻和凿的配合。按《考工记》记载,毂长3.2尺,约合今73.6厘米。在这么长的毂中穿孔,并且要合于圆规,套上轴后,又能与毂薮滑动配合,在车行进时作同心转动,如果不是能工巧匠,决难胜任。

钻凿之后的工序依次是缚绑加固、雕刻、精磨、髹漆、组装和最后的质量检验,由于内容过多,本文限于篇幅,难以展开描述。总之,《考工记》不但规定了制车匠人的工作分工,而且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制造一架车需要经过的选材、烤焙、揉治、钻凿、林绑、雕刻、精磨、裸漆、组装和检验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和技术规范,提出了制造车辆应达到的坚牢、轻巧、快速、平衡、舒适、通畅、美观等设计制造原则,实用性极强。

《考工记》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考工记》上承我国古代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携带着社会欢迎的科技信息,广为流传,在中国科技史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

文中描述“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是我国古籍中关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现象的最早记载。“辀人”条中与二十八宿有关的记述在我国古籍中也是最早的,它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的二十八宿图像相得益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车人”条叙述古农具耒和木制牛车的形制、特点,定义了“矩”“宣”“欘”“柯”“磬折”等一整套当时工程上实用的几何角度,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给我国古代数学史增添了光彩。文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是商周以来积累的青铜合金中铜、锡(包括铅)配比知识的系统归纳,在世界上属首次著录,以近现代科技知识来衡量,亦符合科学道理,多年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史界的重视。“栗氏”条对“铸金之状”即冶铸火候的描述,根据焰色变化规律掌握火候,实是近世光测高温术的滥觞。“弓人”条关于制弓经验的总结,后世发展为“弓有六善”说,促进了制弓术的进步;射手、弓、矢三者的合理搭配,对于现代射箭运动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匠人”条的内容对后世的王城规划和建筑业有重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清,我国都城规划基本上都是继承“匠人”王城规划传统的产物;它的建筑技术,被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一再引用,奉为楷模。

总之,《考工记》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汇编,在中国科技史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中国后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一部奇书,是齐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考工记的分词解释

拼音:kǎo

测验;考试:高~。大~。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一下...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ōng

工人和工人阶级:矿~。钳~。瓦~。技~。女~。~农联盟。...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jì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性。~得。~不清。好好~住。...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