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是明代著名漆匠黄成,关于漆器工艺的伟大专著。髹(音“休”)饰,即是将漆涂在器物表面装饰的意思。《髹饰录》这本书,其实在清中晚期就已经失传不见于国内。
万幸的是,朱启钤(音“前”)先生从日本学者大村西崖《东洋美术史》一书中,得知了中国还有这样一本关于漆器工艺的奇书,便求助大村西崖,借到了《髹饰录》的影印本。又因为桂老刊印版本的原本手抄本最初是江户时代的木村蒹葭堂旧藏,因而历来被称为“蒹葭堂本《髹饰录》”,之后,又发现了另一本德川手抄本。1927年,桂老将修订后的《髹饰录》(丁卯本)在国内刊印,但也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后丁卯本原刻木板毁于战火。
后来,到了1949年, 当时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王世襄先生即将回到故宫工作,桂老再次叮嘱王世襄先生潜心研究《髹饰录》,自此王世襄先生开始艰辛而又漫长的研究道路,期间忍受病痛折磨、蹲大牢、被解雇等诸多坎坷,但他依然坚持研究,并于1958年秋完成了《髹饰录解说》初稿,但因为特殊时期一度被搁置。转眼到了1983年,《髹饰录解说》终于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后得到了热烈反响。而黄成《髹饰录》原著,也得以被现代学者所熟知。
《髹饰录》作者黄成,古徽州新安人,人称“黄平沙”。根据何振纪先生的考证,他出生于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髹饰录》则成书于隆庆年间。在之后的天启年间,有一个叫杨明的嘉兴西塘漆匠,为《髹饰录》作了初注,他在序中这样写道:“新安黄平沙称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髹法,曾著《髹饰录》二卷,……。”黄成的故乡徽州一带,漆业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就十分繁盛,其生产的螺甸漆器被冠以“宋嵌”之称,另有犀皮漆工艺堪称一绝。直到明代成化之前,漆一直都是徽商的大宗输出商品之一。而明代的徽州府与苏州府、扬州府等府同属南直隶,这几个地方的漆器工艺交流十分紧密。
与黄成同时代的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一节中也提到过黄成,他说:“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果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奈何庸匠网利,效法颇多,悉皆低下,不堪入眼。较之往日,一盒三千文价,今亦无矣,何能得佳? ”“果园厂”是啥地方?那可是明代宫廷御用漆器作坊。根据《嘉兴县志》的记载,永乐时期,因为成祖朱棣得到了从琉球购得的雕漆巨匠“张成造”漆器,大为赞赏,于是派人到嘉兴召集了张成 、杨茂的后人,参与果园厂的营建,且汇集天下名工于其内。永乐、宣德年间果园厂生产的漆器,精工细作,尤其是雕漆工艺,代表了明早期漆艺的最高水平。
到了嘉靖时期,“以银代役法”的颁布, 使得天下匠人摆脱了沉重的官役,民间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地方作坊漆艺水平直线上升,可以承接宫廷“御单”。直到万历时期,民间各地的漆器制作中心发展都已经十分成熟。高濂盛赞黄成的剔红手艺堪比皇家御手,是对黄成漆艺的高度肯定。但他又感叹“黄成牌”在奢饰品市场上太过响亮,而一件优良漆器,特别是剔红这种,制造工序十分繁杂费时的工艺,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市面上一件难求。大家都想赚钱,纷纷伪刻“黄成造”款识,这就导致市面上出现了一大堆粗制滥造、不堪入目的山寨货。但也可能高濂所认为的“不堪入眼”之货,可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实属精品。诸如著名的元代“张成造”、“杨茂造”漆器,流传至今的恐怕大部分都是伪托款,但它们依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最后,再次提下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一书。《髹饰录解说》,是对《髹饰录》进行的深刻注释和讲解,是王世襄先生三十多年来研究古代漆器、访问现代漆工匠师和对历史文献进行考证探索的心血总结。为我们通读《髹饰录》,以及传播中国漆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