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年04月09日 16:13 | 来源:汉荟荟 | 阅读量:127

景德镇窑是元代以后我国最大的瓷窑场,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景德镇窑。

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 626)年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五代时期,景德镇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地均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

宋代时,景德镇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遗址,均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杨梅亭等三处窑址也改烧青白瓷,器形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器,装饰有刻花、印花、蓖花、蓖点等技法:

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复烧法,产量大增。景德镇窑在宋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管理瓷器生产的政府机构一浮梁瓷局。

此时继续生产青白瓷,即枢府釉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和蓝釉描金等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

明代时,我国制瓷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在元代已经打下了基础。元代青花、釉里红新品种的烧制成功,以钴为着色剂的霁蓝和铜红高温单色釉的出现,以及描金装饰手法的运用,都为明代彩瓷和单色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技术条件。

入明以后,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都日趋衰落。随着各大窑场的衰落,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形成了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景德镇扶摇直上,处于全国制瓷业的领先地位,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商业经济随之繁盛。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明洪武年间,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专烧皇室用瓷。

为满足宫廷需要,官窑不计成本,讲究质量,向高、精度发展,同时还不断开发新品种,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民窑为了扩大市场,也不断提高质量。这样就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

此外人们还将釉上彩和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釉下彩结合起来,创造成功了别具一格的斗彩。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

水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高度技术水平。

明代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它不但销往亚洲和非洲,还销往欧洲。

随着瓷器的输出,明代景德镇的瓷艺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明代景德镇无可争辩地成了我国的瓷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

清代官窑采取督窑官制度,官搭民烧和允许民窑发展。制瓷工艺水平极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和各类象生瓷、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此外还生产仿古瓷和仿外国瓷器等,这些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九龙公道杯

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天,特地宴请他的开国功臣们。席间,朱元璋拿出一只九龙杯对大家说:“卿等 与联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功绩高小,尔等自知,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说完,令徐达第一个上前领赐,徐达- - 来好酒贪杯,二来自恃功高,竟让朱元璋把酒杯斟得满溢。谁知他刚端起九龙杯,杯中酒竞泄漏光了。而其他人喝这杯酒,只要不斟满,则可尽得甘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着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 专奉联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古人日: 谦受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其道,以为如何?”九龙公道杯的奥妙,就在于运用了虹吸的原理。九龙公道杯显示了古代瓷工的聪明才干,几代人情系瓷业,那是心血倾注的结晶。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沿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景德镇窑的分词解释

拼音:jǐng yǐng

[jǐng]物体的形影、阴影。同「影」。&n...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é

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育。美~。~才兼备。...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èn

压;抑制:~纸。~痛。他一说话,就把大家给~住了。...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áo

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砖~。土法采煤开凿的洞...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