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资料并无明确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唐代大曲中的“破”“遍”等宫廷音乐(和唐玄宗创建的梨园有关)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有说是唐代末年闽王王审知兄弟入福建时带来。专家学者则从南音的曲牌、乐器和术语等资料进行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
南音虽然形成于宋朝,但是考虑到宋代和唐代音乐好像并无多大差别,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音乐有一定关系。南音中保留了与唐以前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南音与唐代大曲的同名曲牌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
在宋朝的时候宋代,随着宗室南移(靖康之耻),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商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的乐户人册人数有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盛况可见一斑。宋元以来,在浙江、福建流行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中保留了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剧目。
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作为世界第一海港,长期有着活跃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世纪,日本尺八还来泉州寻根问祖。
南音在明代已成型。清代,南音在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南音曲目以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的题材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封建制度,歌颂妇女勤劳、家庭和睦为题材的曲目。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陈佛赐开设了鹿港“雅正斋”,是台湾最早的弦管社团。与之后的“大雅斋”“崇正声”“雅颂声”“聚英社”合称为鹿港五大南音管阁。清代,出名的南曲馆还有泉州的灵裳阁、回风阁、升平奏三大南音班社,晋江的金兰社、御宾社、御鸣社,安海的雅尚轩,厦门的安同阁、金华阁、集源唐、锦华阁、集安堂等。抗日战争时期,南音创作了《炮中火》《活捉汉奸黄顺》等抗日题材的作品,宣传抗日。
20世纪40年代之前,泉州称南音为“南曲”,至今“南曲”和“南音”通用;由于南音乐队编制中有管乐和弦乐两大类乐器,因此,闽南老一辈艺人有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多称为“南乐”;南音爱好者互称对方为“弦友”。
新中国成立后,南音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新成立的“泉州南音研究社”,收集整理南音资料,开办南音培训班,举办南音演唱活动。1950年,成立了厦门市南乐研究会。1953年,漳州成立南乐研究会,厦门也有“厦门金风南乐团”。泉州各级文化机构组织成立班社和研究小组,继承、挖掘传统曲目,并新创作了《绣花灯》《 封建制度无合理》《海防前线建筑工人》《江姐》《红军过草原》《长征》《筑路光荣》 《海峡情》《迎龙小唱》《 泉州古城颂》等曲目。1956 年,福建省组织的南音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由纪经亩编曲《北国风光》《 迎龙小唱》,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的汇报演出。1960年, 泉州市民间乐团成立,致力于南音指谱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以及培养人才。文革” 期间,南音的专业团体被解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厦门的南音班社恢复活动,对外交流频繁。至今,南音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 ”,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正规演唱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
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乂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 ,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是南音乐种所独有的。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一、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
二、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
三、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义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
四、过支联套曲。它是“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
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