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什么意思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即解释《春秋》的文字注疏。《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左传》记事直至公元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甚至提到了三家分晋,有些是有传无经之文。

关于《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在中国的经学史,史学史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左传》的作者,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认为此书出自左丘明之手,这也是各种教材通用的说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代孔颖达则引述前人之语:“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二,认为此书出自汉代刘歆之手。此说源自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其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也持此说。

三,认为此书是战国人根据各国史料辑录而成,在宋代即有持此说者。如王应麟《困学纪闻》中“王介甫疑左氏为六国时人者十一事”叶梦得也持此说,郑樵甚至认为是六国时楚国人所做。近代不少学者也都如此认为。

当然,以上只是主要的三种见解,而即使同一种看法中,还有不少分歧。比如同以为系“左丘明”所作,有人主张“左”就是官职,名字叫“丘明”,有人则主张当以“左丘”为名,总之歧义颇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此书的成书年代与作者是谁的看法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认为出于左秋明之手的,大致当在孔子前后。这与持刘歆伪造之说者认为成书于西汉末期,前后相差便有500年左右。同认为处于战国人之手,各人所认为的成书年代也不一样,比如杨伯峻认为成书于“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之后;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以前。”而徐中舒的认为其书成于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51年。可见,即使此说也有相当的出入。

《春秋左氏传》主要是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而传世。但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它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择要简述如下:

一,叙事完整翔实。特别是对重大战争的叙述有条不紊,繁简适当。体现了高超的记事能力,比如记载晋楚城濮之战,先从交战之前的状况入手,晋国接到宋国求援请求。分析了形势,决定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策略。接下去写楚国子玉率师与晋军的接触,如何锐意求战,而晋文公则退避三舍。以骄其兵,并写到具体战斗中,双方的阵势,进攻的方法,最后是战争的结果,从晋军缴获的战利品,到楚国子玉的结局,以及这次战争对当时整个政局的影响,都做了明确的交代。全篇不过2000余字,而将一场波及数国,震撼华夏的大战。交代的清清楚楚,这种叙事的能力时,令人叹为观止。

二,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左传》人物众多,有的正直,有的邪恶,有的机智,有的庄重,有的淳朴,有的诙谐。然而写来无一不形象鲜明甚至通过连续记载的人物的事迹,描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比如对晋文公重耳的描写。他曾颠沛流离在外19年。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他乞食于“野人”,“野人”以大块泥土与之,他便沉不住气,大怒,“欲鞭之”。在齐国,“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他便欲居下。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在生活波涛的冲刷下,他渐渐成熟起来。到了秦国,秦人妻以怀嬴。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便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此时,重耳不再那么莽撞了,可见此时已非昔日动辄生怒之人。到晋楚城濮之战时,在战争中老谋深算,决胜于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才能,这不是可以看出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吗?

三,语言简练,字句精严,行文变化纵横,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比如齐桓公以“贡包茅不入”;“昭王南征而不复”为幌子,出兵伐楚,而楚臣的回答是“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简明生动,切合口语。

总之,《左传》文史结合,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的代表。后代古文学家往往示他为作文的楷模,原因就在于他本身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左传的分词解释

拼音:zuǒ

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chuán zhuàn

[chuán]...查看详细解释

与左传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