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原名西蕃,是唐朝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据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志记载,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年),吐蕃王朝攻陷长安,包括景泰地域在内的大片土地归属吐蕃,吐蕃人居住景泰一带长达86年之久。西番窑名称可能据此而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看到兰州大学学报刊登过的一篇文章,据兰州大学魏晋贤教授考证,西番窑洞穴最早应该开凿于北魏王朝时期,由鲜卑族人开凿。据《资治通鉴》载: 东晋义熙五年 (409),“乞伏乾归如枹罕,留世子炽磐镇之,收其众得二万,徙都度坚山”。有人考证度坚山曾为西秦国都,在靖远西。据《晋书》(载记二十五),度坚山即在河西(黄河以西)宋家梁一带大山。据《白银区志》记载:“义熙五年(409年),乞伏乾归率众二万,自枹罕(临夏)迁于度坚山,同年于度坚城称秦王。七年(411年)置秦兴郡”。改元更始,史称西秦。由此看,公元409年,鲜卑族乞伏乾一族曾在度坚山司繁居住,建都存续三年。1956年白银公司露天矿开采,白银一爆出新天,在度坚山核心地带。而西番窑离度坚山(宋家梁一带)以北十多公里,曾是当时游牧民族鲜卑族凿窑居住地之一。由此推断,西番窑最早的洞穴应该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景泰地区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对峙西北匈奴、鲜卑、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前沿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要冲,西连河西走廊,东接黄河腹地,是民族融合交流的前沿。经过岁月的沉淀,许多少数民族已汇入中华民族的脉流之中,少数民族已经很少,西番窑当地居民尽皆汉族,张姓居多,多姓杂居。西番窑洞穴有幸保存至今,真乃人类文明之幸事。其主要价值在于:一是人类穴居文明的重要遗址;二是冷兵器时代,普通居民防身藏身的重要居所,具有一定军事防御价值。尤其历朝历代皆有战乱,盗匪横行、兵痞祸患,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隐居山林,开凿窑洞,避祸防祸,联防联治。西番窑洞穴上下三层,上百个窑洞互相凿通,神秘莫测,布满机关暗洞,可以储存大量粮草,下连暗泉,有地下水供饮用,和平时期居住生活有客厅、卧室、储物间供使用,动乱时期可防身避祸,最多时可藏身数百人,粮草储备使用可长达半年之久。最著名的例子是晚清时期,动乱不止,陕甘回民起义,祸央百姓。当地居民躲进窑洞,成功藏身防身,生存生活。三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利用当地气候干旱,地形地貌复杂,特别是红沙岩多,厚度达十几至几十米的优势,开凿窑洞,不易坍塌,冬暖夏凉,易于储存,便于生活的特点,创造了人类建筑艺术的另一典范,即窑洞式居所。
人生无处不相逢,相逢就是缘,相逢就要歌。相逢历史是幸运,相逢文化是修行。西番窑历经沧桑,风雨中辉煌,磨难中新生。而今小康时代的百姓作为民居己经尘埃落定,代替它的是崭新的瓦房。但作为文明的记忆,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将奕奕生辉。期待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去挖掘它、保护它。无论是保护民族的记忆,庚续文明脉络,回味来时的路,还是旅游开发,开阔视野,繁荣经济,西番窑都会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历史会对西番窑惊鸿一瞥,相信,经过千年修行,西番窑定会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