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此战后,前秦势力开始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北方经过西晋分裂以来,第一次在后赵时期有过大部分统一;第二次在前秦手中基本统一);而东晋则乘机将战线推进至黄河沿线(自西晋灭亡后,东晋与北方政权一直以长江划江而治)。
时间:公元383年;即东晋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
局势:基本上长江以北的广大土地是前秦的势力,而长江以南则是东晋的势力。
人物:前秦君主苻坚、其弟阳平公苻融、其长子长乐公苻丕、北方割据势力投降前秦将军慕容垂、姚苌;东晋方则有录尚书事谢安、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桓冲。
兵力部署:
前秦举兵号百万大军;而东晋荆州军团桓冲10万,扬州军团以8万“北府军”为主;
三条战线:
西线(益州):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
中线(荆州):前秦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率领七万步、骑兵进犯襄阳,荆州刺史扬杨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人石越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17万;
东线(扬州):也是最后决战的地方,苻坚、苻融亲自领军。
战争走向:
中线和西线进展顺利;主要决胜点在东线主力的对抗。
第一步(前秦顺利):
苻融等人的部队三十万人,先期抵达颍口;
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八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第二步(前秦顺利):
苻融等攻打寿阳。十八日,攻克寿阳,擒获将军徐元喜等人,胡彬援军后撤。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部队。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
第三步(前秦挫折):
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东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
谢玄派将领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夜袭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第四步(前秦败笔):
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东晋降将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苻坚败退,只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已,前秦开始内部分裂,原割据势力投降将领纷纷自立;东晋趁机北伐,收复黄河以南,没有继续进军(谢安不久去世、谢玄因功高盖主主动隐退)。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