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
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
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并且是“神州上国”。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是因为魏国位于北方,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元魏的称呼。
姓氏
北魏的开国君主乃鲜卑人拓跋珪,后世君主自然皆姓拓跋,但是北魏第七任皇帝起就全改姓元了。
太和二十年,魏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北魏(鲜卑)
【北魏疆域图】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
公元409年拓跋珪去世,长子拓跋嗣继位。成为北魏第二位皇帝。
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长子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
公元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拓跋焘,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成为北魏第四位皇帝。
公元452年十月,宗爱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拥立拓跋濬为帝。十月初三,拓跋濬在永安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兴安。成为北魏第五位皇帝。
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拓跋濬去世。五月十二日,长子拓跋弘继位,成为北魏第六位皇帝。
公元471年献文帝拓跋弘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拓跋宏(元宏)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成为北魏第七位皇帝。
公元499年四月一日,孝文帝拓跋宏驾崩。四月十二日,元恪在鲁阳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明。成为北魏第八位皇帝。
公元515年2月12日,宣武帝拓跋恪去世,当日晚上,时年六岁的皇太子元诩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熙平。成为北魏第九位皇帝。
公元528年,孝明帝拓跋诩突然去世,灵太后拥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成为北魏第十位皇帝。
公元528年朱荣下令将幼主拓跋钊和灵太后沉入黄河,另立元子攸即位,建元建义。成为北魏第十一位皇帝。
公元532年,高欢击败尔朱氏,欲立孝文帝之子汝南王拓跋悦为帝,因无法服众,只得退而选择元修(孝文帝元宏之孙)即位。成为北魏第十二皇帝。
公元534年十月十七日高欢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另立元善见为帝,十日后迁都邺。
公元535年,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给杀死,改立元宝炬为帝。
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疆域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行政区划
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其主要的州有:
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兖州、青州、齐州、徐州、南青州、济州、河州、凉州、敦煌镇、 武川镇、御夷镇、怀荒镇、柔玄镇、抚冥镇。
货币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铸造。
形制类五铢钱,然制作粗疏。“太和五铢”四字呈方折篆体,直读,光背。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混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厘米、重约3.0克,小者径2厘米、重2.3克左右。
太和五铢铸行有限,流通仅在京师洛阳一带,未成北朝之统一通用货币,故传世及出土数量亦少。
《魏书·食货志》记载:
“(太和)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无所和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