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是什么意思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

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

根据《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以及商代甲骨文中的“典”、“册”等字符,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周时期,简册已经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载录档案文书与书籍的主要载体。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

但是,虽然很不方便,现代却有一些书本的装帧设计使用了这种很古老的方法,目的一个自然是引人注意,另一个也是想要传承下去吧。

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竹简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竹简也根据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称呼,每片竹简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按照先后顺序编联起来的,称为“简牍”,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为“木牍”,多数情况下用于书写短文。

制作竹简,首先自然是要挑选合适的材料,即竹子,然后用适当的工具,将竹子裁成筒状的竹段,并进一步制作成竹片。

从竹片到竹简的制作过程,要经历一道煮竹的工序,将竹片与防虫的草药一起用沸水煮,避免虫蛀。之后要把竹片放在火上烤,或是放在特殊的烘房中,使竹片原有的汁液蒸发,避免腐坏。在烤的过程中水珠就会凝结在表面,如同人出汗一般,这被称为“汗青”。因此“汗青“用于指代书籍或者历史,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烘烤过程中,竹片会褪去天然的青色,所以这个过程又被称为“杀青”,杀青在今天就是定稿的意思。

之后进行二次裁竹,进一步裁成宽窄、长度一致的细长竹片。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皮富含油脂,如果直接用墨水把字写在上面,墨迹是不会往下渗的。所以需要进行刮青,顺着竹子生长的纹理刮去表面的青皮,这样后续写字时墨水往下渗,就不会轻易被擦去了。

书写。春秋时期的竹简,都是先用专门的刻刀把文字从上到下刻在竹简的条上。为了使文字的字迹清晰,用类似于毛笔的刷子蘸染一些矿质颜料,涂抹在刻字处。“刀笔吏”由此而得名。大汉开国丞相萧何,曾经就担任秦国的刀笔小吏。

最后进行打眼和编册。书写有些时候是在编册之前,也有在编册之后。

之后,古人就可以书写了,书写好了就是钻上小孔用于穿绳子,将它们编在一起,成为一卷完整的竹简,或称为简牍。孔子晚年喜欢看《周易》,“韦编三绝”。看的次数多了,拴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

竹简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竹简的分词解释

拼音:zhú

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jiǎn

简单(跟“繁”相对):~便。...查看详细解释

与竹简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