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年06月19日 14:12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99

“火耗归公”是清朝的一项重要财政改革举措。

在明清时期,百姓缴纳的赋税大多为碎银,而官府需要将其铸成银锭上交。在熔炼铸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部分被称为“火耗”。地方官往往借此名义向百姓加收赋税,而加收的部分大多被地方官私自截留、贪污或挪作他用,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财政混乱和腐败问题。

“火耗归公”就是将这部分火耗银两统一收缴归公库,不再由地方官私自支配。这一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规范了赋税征收,减少了官员随意加收火耗的乱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其次,将火耗银两收归公库后,可用于弥补政府的财政缺口,如用于官员的养廉银、公共工程建设等,有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再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遏制了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有助于整顿吏治。

然而,这一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问题,比如部分地方官对失去这部分额外收入的不满等。但总体而言,“火耗归公”对于清朝的财政制度和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措施。

火耗归公的分词解释

拼音:hu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hào

减损,消耗:损~。油~。他们谈了一晚上,把灯里的油都~干了。...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uī

返回:~国华侨。无家可~。还给;归还:物~原主。...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ōng

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