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变暑伏”可能是一种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与之相似的说法是“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一句与节气和伏天相关的俗语,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初伏了。
庚日是按照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天干有10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就可以得到60个不同的组合,称为“六十甲子”。由于天干的数字是10,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分别为10天,而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这是因为,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20天。
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感到闷热不适。因此,在伏天里,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伏天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如中暑、肠胃炎等,因此人们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