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候是中国古代对于夏至节气的一种划分,用来描述夏至期间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具体来说,夏至三候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候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三候反映了夏至期间自然界的变化,随着阴气的逐渐增长,阳气开始衰退,一些动物和植物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候应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事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