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败是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概念。
1970 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为远缘杂交收集野生资源过程中,于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野败”的发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水稻雄性不育系是一类特殊的水稻类型,其自身花器中雄性器官发育不完善,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但雌性器官发育正常,因而不能自身繁殖,需要借助外来水稻花粉才能结出种子。
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杂交(接受后者的花粉),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仍然是不育系;而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接受后者的花粉),得出的种子下代种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杂交稻种子,也就是可用于农民大面积生产的种子。
袁隆平及其团队对“野败”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杂交水稻得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