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是一个赞誉性的称号,通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杰出的人才。
“文献”一词,最初含义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典籍以及精于典籍且创造典籍的人才。“文”指文字、文章、书籍等;“献”有恭敬而庄重地送上、呈现的意思,朱熹曾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有所扩大,除了古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都可属于文献的范畴。
一些地方被称为“文献名邦”,往往意味着该地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出过许多有学问、有才华的人士,并且保存和传承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著作或学术成果。这些地方可能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繁荣的学术氛围,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福建莆田就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莆田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历史悠久,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自唐代置县后,其发展趋势良好,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在宋代置郡后,随着地方政权建设的加强,莆田在科举中得中进士者不断增多。该地的历任官员重视移风易俗、教育发展,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完善办学条件。此外,莆田还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
又如云南大理,其南城门楼上悬挂着“文献名邦”匾额。大理历史文化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有识之士。
“文献名邦”这一称号强调了该地在文化、学术、教育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和重要地位。它代表着这个地方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