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是什么意思

“两仪”通常指的是“阴阳”。《易经·系辞上》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这里的“两仪”就是指由太极分化出来的天地或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二元论观念,它将既相互对立又具有联系的事物特征用“阴阳”来表述,如天地、白黑、日月、昼夜、暑寒、牝牡、上下、左右、动静、刚柔、刑德等,体现了相互对立又依存的抽象意涵。

就阴阳两仪的初始涵义而言,它指的是地形对于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西周末年,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解释地震,并将阴阳失序与国家的危亡相联系。春秋时期,范蠡用阴阳理论阐述用兵之道,认为用兵需懂得并遵循阴阳变化的道理。此后,老子使阴阳之气具备了更抽象的特征,含有构成万物的普遍性质的涵义。《易传》更是将阴阳提升为最高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观察和解释事物的矛盾运动,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赋予许多具体事物阴阳的涵义。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理论,用其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使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宋代理学兴起后,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也对阴阳两仪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其他方面,“两仪”也有不同的指代。比如可以借指君主的父母;在一些说法中,也指天地、男女等。

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关于“两仪”有多种说法,包括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等,但通常情况下是指阴阳。阴阳两仪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医学领域,还涉及到文学、艺术、武术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和解释世界万物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两仪”的具体内涵和应用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是基于对事物变化内在动因的揭示,以及用阴阳对立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各种现象和规律。它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认知和思考方式。

两仪的分词解释

拼音:liǎng

“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í

仪[yí]...查看详细解释

与两仪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