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之地,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范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是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众多古越部族的泛称。之所以称为“百越”,是因为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句吴、于越等等。《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他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在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一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百越地区的各个部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在旧石器时代,百越地区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该地区的古越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如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及造船业等都相当发达。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也实证表明,百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百越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部分被南迁的中原汉族所融合,大部分演化为今天的京族、高山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百越文化也通过种种方式,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留下了痕迹。
在中国古代,百越之地因山川阻隔,与华夏文明核心所在的中原地区相对疏远。中原人对百越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一些记录中将其描述为瘴气弥漫、野兽横行的荒蛮之地。然而,百越地区实际上物产丰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发展脉络。秦始皇曾发动南征百越的战争,将其纳入秦朝疆域,这促进了百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