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孙指承嗣的子孙。例如《书·吕刑》中“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这里的“嗣孙”指的是诸侯承嗣世系的子孙,并不局限于某一世。
嗣孙指孙子。例如明代李贽在《复士龙悲二母吟》中写道“念翰峰则必念及其守节之妻顾氏 ,念及其守节之妹李氏,又念及其嗣孙无疑矣”,其中“嗣孙”即指孙子。
在家谱文化或一些传统的称谓中,“嗣孙”常用于表示过继或承嗣关系中的孙辈。它强调了家族血脉的延续和继承关系。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当某人无子时,可能会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过继的儿子称为“嗣子”,过继的孙辈就称为“嗣孙”。
这种称谓既体现了家族中对子孙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特定的家族制度和传统观念。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和观念的变化,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相对减少,但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家族传统中,仍然可能会被提及和使用。其含义可能会因具体语境和家族习惯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