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 是一个古代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原指在河边漂洗丝絮的老年妇女。
典故出处及内容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一次他在城下钓鱼,希望能钓到鱼来充饥,但是钓了很久都没有收获。这时,在河边漂洗丝絮的一位漂母看到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心中怜悯,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对漂母说以后一定会重重报答她。然而漂母却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并不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
体现的意义
这个典故体现了漂母的善良、仁慈和无私。她帮助韩信并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同情心。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漂母” 成为了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象征。她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
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引用 “漂母” 的典故,以表达对善良、仁爱等美好品德的赞美,或者借古讽今,感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暖人情。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赠新平少年》中写道:“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通过对漂母和韩信故事的提及,表达了对漂母善举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