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的表是什么意思

《出师表》中的 “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向君主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具体而言:

一、陈情表意

表达忠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通过回顾自己与刘备的过往,以及受刘备托孤之重,表达了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不二。例如文中提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充分展现了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对蜀汉的忠诚坚定不移。

表明心意:诸葛亮在表中不仅表达了忠诚,还表明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对后主刘禅的期望。他深知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认为只有北伐中原,才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同时,他也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广开言路,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如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使命。

二、进言献策

提出建议:“表” 这种文体通常会包含臣子对君主的建议和劝谏。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蜀汉政治清明,国家稳定。例如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强调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阐述了严明赏罚的原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告诫刘禅要亲贤远佞。

分析形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还对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蜀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曹魏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蜀汉上下一心,北伐中原就有成功的希望。同时,他也提醒刘禅要警惕东吴的动向,保持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如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段文字既表达了诸葛亮对北伐的决心和信心,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

三、情感寄托

抒发感慨:《出师表》中充满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回忆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忠诚和敬仰。同时,他也对刘禅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先帝的遗志,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例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既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也抒发了对国家形势的忧虑。

寄托期望:诸葛亮在表中还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他希望通过北伐中原,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让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在表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希望刘禅能够支持他的北伐行动。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段文字既表达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出师表中的表的分词解释

拼音:chū

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ī

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biǎo

外面;外表:~面。地~。由~...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ōng zhòng

[zhōng]...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e dí dì dī

[de]...查看详细解释

与出师表中的表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