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词方式也称构词法,它指的是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由语素组合而成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构词方式,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词汇,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构词方式: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这个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它自身就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无法再分割为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去参与构词。单纯词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单音节单纯词:由一个音节构成,且这个音节单独就有意义,代表一个词。比如 “天”“地”“人”“山”“水” 等,这些字单独拿出来都能表达完整的概念,是汉语中最基础、最古老的词汇形式之一。
多音节单纯词: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比如 “仿佛”,它不能拆分成 “仿” 和 “佛” 单独去解释各自的意思,只有 “仿佛” 连在一起才表示好像、似乎的意思;再如 “蜘蛛”“鸳鸯”“伶俐” 等也属于连绵词,这类词往往具有双声(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 “伶俐” 的声母都是 “l”)或叠韵(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 “彷徨” 的韵母都是 “ang”)的语音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音译外来词:是按照外语词语的读音用汉字转写过来的词,例如 “咖啡”(coffee)、“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等,它们是从其他语言中引进的词汇,用汉语的语音形式来记录其发音,代表相应的事物或概念,在汉语里也属于单纯词,因为它们整体表示一个意义,不能拆分开来从字面上去理解。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单个音节往往不具有实际意义,重叠后才有完整的词义。像 “姥姥”“悄悄”“纷纷” 等,“姥” 单独时意义不明确,“姥姥” 则表示外祖母;“悄” 单个字有寂静的意思,但 “悄悄” 更强调声音很低、没有声响的状态,这类词在表达上往往带有亲昵、强调等感情色彩。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而成的词,不同语素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构成新的词义,常见的合成词构词方式有以下几种:
复合式:
联合型(并列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分主次的。比如 “国家”,“国” 和 “家” 意思相关,都是与地域、政权等概念有关,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表示拥有主权、领土等的政治实体;再如 “道路”(“道” 和 “路” 意思相近)、“手足”(“手” 和 “足” 都属于人体部位,意义相关,常用来比喻兄弟等关系)、“开关”(“开” 与 “关” 意思相反,构成表示控制电器等开启和关闭的装置这一概念)等,这类词在汉语中数量较多,且表意丰富。
偏正型: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后一个语素是中心语素,表达主要的意义。例如 “火车”,“火” 修饰 “车”,表明这种车是以火(这里指代燃料、动力等相关因素)作为驱动的;“红旗” 中 “红” 修饰 “旗”,突出了旗的颜色特征;“皮鞋” 里 “皮” 限定了鞋的材质,这种构词方式能够使词义更加具体、明确,让人们对所指事物的某个方面有更清晰的了解。
补充型:后一个语素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一般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等,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等情况。像 “提高”,“提” 是一个动作,“高” 补充说明了 “提” 这个动作的结果是使物体变高了;“扩大” 也是如此,“扩” 表示扩展的动作,“大” 体现了扩展后的结果是变大了;还有 “说服”,“说” 是行为,“服” 表示通过说的方式达到让人信服的结果,通过这种构词方式可以清晰地体现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动宾型(支配型):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比如 “读书”,“读” 是动作,“书” 是 “读” 的对象;“打球” 里 “打” 是具体行为,“球” 是打的目标;“吃饭” 中 “吃” 为动作,“饭” 是吃的东西,这种构词方式在表达动作和其相关事物方面简洁明了,是汉语中常见的构词形式之一。
主谓型(陈述型):前一个语素通常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用来陈述前一个语素的状态、性质、动作等情况。例如 “地震”,“地” 是被陈述的主体,“震” 陈述了地所发生的情况是震动;“天亮” 中 “天” 是对象,“亮” 说明了天呈现出的明亮的状态;“年轻” 里 “年” 代表年龄,“轻” 表明年龄比较小的特征,通过这种构词方式能够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状态等信息。
附加式:
前加式(前缀式):由前缀加上一个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前缀往往有一定的附加意义,但不能单独成词。例如 “老师”,“老” 在这里是前缀,它给 “师” 这个词根增添了尊敬、亲切等感情色彩;“老虎” 中的 “老” 也是前缀,并没有实际的年龄大的意思,只是一种习惯用法,用于构成特定的词汇;还有 “第” 字,如 “第一”“第二” 等,“第” 作为前缀表示顺序,通过加上不同的数字词根,就可以表示相应的序数概念。
后加式(后缀式):由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后缀构成合成词,后缀同样有其特定的附加意义,大多也不能单独成词。比如 “桌子”,“子” 就是后缀,它加在 “桌” 这个词根后面,使名词具有了一定的口语化色彩,同时也让词汇更具稳定性;“花儿” 里的 “儿” 也是后缀,起到了使词语发音更加柔和、亲切,并且增添了口语化、亲昵的感觉;再如 “作者” 中的 “者”,常用来表示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给前面的词根赋予了相应的语义范畴。
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语素重叠而成,重叠后的词语在意义上往往与单个语素的意义有一定关联,并且在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方面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 “爸爸”,相较于 “爸”,“爸爸” 的称呼更加亲昵;“星星”,比起 “星”,强调了天上星星数量较多的这种感觉;还有 “刚刚”,比 “刚” 更突出了时间上的紧迫性、临近性等,这种构词方式在口语中使用较为频繁,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构成原理、意义以及词性等,对于学习语言、分析词汇特点以及进行语言创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