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的结构主要是指一首词的内部组织方式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词调与分片
词调
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曲调,每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即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诸多方面。例如《清平乐》,这个词牌限定了它的字数格式大致是上阕四句,字数为四、五、七、六;下阕四句,字数为六、六、七、六。不同的词调在音乐节奏和旋律上有所不同,相应地,在文学形式上也各有特点。
词调的来源多样,有的来自民间曲调,有的是摘取大曲、法曲中的一段,还有的是文人自度曲(自己创作新的曲调并填词)。像《菩萨蛮》就是唐朝时就有的词调,它的曲调风格据传比较婉转,与之相应的词在内容表达上也常常带有细腻的情感。
分片
很多词是分片的,也就是分为上下两片(阕)。上下片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通常存在某种关联。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并列关系,上下片分别描述不同的场景或事物,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例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上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回忆去年元宵佳节的约会场景;下片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则描述今年元宵时物是人非的伤感,上下片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
有的上下片是递进关系,下片的内容在深度或广度上对上片进行拓展。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描绘了军旅生活的场景和豪情;下片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则在前面豪情壮志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复杂。
二、句式与字数
句式
古词的句式丰富多样,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不同的句式在节奏和表达功能上有所不同。三字句节奏明快,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中的 “江南好”,简洁有力地开启了对江南美景的回忆。
四字句往往给人以平稳、舒缓的感觉,例如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范仲淹《苏幕遮》的变体),通过四字句营造出一种宏大、苍茫的意境。五字句和七字句在词中与诗中的五言、七言类似,具有较强的叙事和抒情能力,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中的七字句,通过问句的形式,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领字句。领字句是在句子开头有一个字或几个字引领下文,这个领字一般是虚词,如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中的 “渐” 字,起到引领后面景物描写的作用,使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连贯性。
字数
词的字数因词牌而异,从十几个字到二百多字不等。字数较少的词,如《十六字令》,全词仅十六字,短小精悍,如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通过简短的字句展现出豪迈的气势。
而字数较多的词,像《莺啼序》长达二百四十字,能够容纳更为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吴文英的《莺啼序・春晚感怀》通过长调的形式,层层铺叙,回忆过去的情事,抒发了深沉的怀旧之情和身世之感。
三、押韵方式
一韵到底
有些词是一韵到底的,即整首词都使用同一个韵部。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押 “an” 韵,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始终在一个韵部内押韵,使整首词在音韵上和谐统一,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情感的连贯表达。
中途换韵
还有不少词是中途换韵的。换韵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根据上下片的不同内容进行换韵。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上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押入声韵,声音短促,有一种压抑的美感,符合女子慵懒的状态;下片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换为平声韵,音韵变得舒缓,也衬托出女子在打扮之后的那种惆怅的心情,通过换韵巧妙地配合了词的内容变化。
有的词是在同一阕内换韵,这使得词的韵律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贺铸的《六州歌头》,在同一阕内频繁换韵,通过韵脚的变化来配合内容上的跌宕起伏,展现出豪迈激昂的情绪和复杂多变的情感。
四、对仗与对偶
对仗
在古词中也有对仗的手法,但与律诗中的对仗要求有所不同。词的对仗相对比较自由,不要求像律诗那样严格的平仄相对和句式工整。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这两句在内容上相互呼应,“无可奈何” 对 “似曾相识”,“花落去” 对 “燕归来”,通过对仗的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淡淡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偶
对偶在词中也较为常见,它和对仗类似,但更侧重于词语的对称和形式的整齐。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 与 “两三点雨”、“天外” 与 “山前” 相对,这种对偶的形式使词的画面感更强,描绘出乡村夏夜清新、宁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