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腊肉的原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使肉得以保存并形成独特的风味,具体如下:
脱水干燥
热量作用:熏制过程中,火坑产生的热量使腊肉周围环境温度升高,肉中的水分会吸收热量转化为水蒸气,从肉的内部向表面迁移,然后散发到周围空气中。一般熏制温度在 30℃-50℃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水分能够持续蒸发,使肉的水分含量降低。
空气流动:熏制房内通常会有一定的空气流动,这有助于将含有水分的热空气带走,加速水分的蒸发。同时,空气流动还能使肉表面的水汽分压降低,促使肉内部的水分更快地向表面扩散,进一步加快脱水干燥的过程。
风味形成
美拉德反应:在熏制的温度条件下,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与还原糖之间会发生美拉德反应。随着熏制时间的延长,反应不断进行,会产生多种呈色、呈香物质,如吡嗪类、呋喃类等,使腊肉具有独特的色泽和香气,让腊肉的颜色变得红亮诱人,香气更加浓郁复杂。
烟熏成分的作用:熏制时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成分,如酚类、醛类、醇类等。其中,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抑菌作用,同时能赋予腊肉特殊的烟熏香味;醛类物质可以与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发生反应,形成独特的风味物质;醇类物质则起到助溶和调节风味的作用。
防腐抑菌
降低水分活度:肉经过脱水干燥后,水分活度显著降低。一般来说,当水分活度降低到 0.85 以下时,大多数细菌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降低到 0.7 以下时,霉菌的生长也会受到明显抑制。这样就有效地延长了腊肉的保质期。
烟熏成分的抗菌作用:烟雾中的酚类、醛类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酚类物质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醛类物质能与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干扰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盐分的作用:在腌制腊肉的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盐。盐能够提高肉的渗透压,使微生物细胞内的水分向外渗透,造成细胞脱水,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般腊肉中的盐分含量在 5%-10% 左右,这样的盐浓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多数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