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检中出现加减号(±)通常表示检测结果为弱阳性,说明被检测的物质在尿液中存在少量,但含量不高或处于临界状态,不同检测项目出现加减号有不同的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
尿蛋白 ±
可能原因: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生理因素可使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暂时改变,导致尿蛋白出现弱阳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肾脏滤过膜受损,少量蛋白漏出到尿液中,也会使尿蛋白呈 ±。此外,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可能因炎症刺激或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少量蛋白渗出。
临床意义:偶尔一次尿蛋白 ±,无其他不适症状时,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可在休息、调整状态后复查。若多次检测尿蛋白持续呈 ± 或伴有水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或泌尿系统疾病,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尿潜血 ±
可能原因:女性在月经期,经血混入尿液可导致尿潜血出现 ±。剧烈运动后,肾脏血流变化,可能引起肾组织轻微损伤,出现尿潜血弱阳性。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疾病,会损伤尿路黏膜或血管,使红细胞进入尿液。此外,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因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尿潜血。
临床意义:若因月经污染等明确的生理因素导致尿潜血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待月经结束后复查。若非生理因素引起,即使尿潜血为 ±,也可能是泌尿系统或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如超声、肾功能等,进一步评估病情。
尿酮体 ±
可能原因:长期饥饿、严重呕吐、腹泻等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加,可出现尿酮体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也会呈阳性或弱阳性。另外,剧烈运动、妊娠剧吐等情况,也可能使尿酮体出现 ±。
临床意义: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尿酮体 ± 可能是由于饥饿等生理因素引起,一般在补充能量、纠正代谢紊乱后可恢复正常。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 ±,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酮症的风险,需及时监测血糖、血酮体,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尿胆红素 ±
可能原因: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可使尿胆红素呈 ±。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管结石、肿瘤等,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经肾脏排出,导致尿胆红素升高。此外,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也可能使尿胆红素出现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 ± 可能是肝脏或胆道系统疾病的早期信号,也可能是溶血性疾病的表现之一。需要结合肝功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病因,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尿检中出现加减号不能忽视,但也不必过度紧张,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复查或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