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加减号(±)通常出现在尿常规等检查中,代表蛋白检测结果呈弱阳性,意味着被检测的样本中存在少量蛋白质,但含量处于临界状态或较低水平,以下是具体分析:
可能原因
生理因素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血液循环加快,肾脏的血液灌注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会暂时升高,使得一些蛋白质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导致尿蛋白出现弱阳性。一般休息后再次检测,尿蛋白可能会恢复正常。
发热: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肾脏的代谢负担也会加重,可能会影响肾脏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从而使尿液中出现少量蛋白质。当体温恢复正常后,尿蛋白通常会消失。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肾脏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出现一过性的尿蛋白弱阳性。
体位因素:部分人在站立时间过长或脊柱前凸等特殊体位时,可能会出现尿蛋白弱阳性,称为体位性蛋白尿。这是因为在这些体位下,肾脏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蛋白质滤出增加。
病理因素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早期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尿蛋白 ±。此外,肾小管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等,会影响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即使肾小球滤过正常,也可能出现尿蛋白。
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可能导致黏膜充血、水肿,使局部的蛋白质渗出到尿液中,引起尿蛋白弱阳性。同时,可能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长期控制不佳会损害肾脏血管和肾脏功能,导致肾脏对蛋白质的处理能力下降,出现尿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肾脏,引发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
临床意义
单次检测尿蛋白 ±,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和异常检查结果,可能是生理因素引起的,一般建议在消除相关因素后,如休息、退热等,再次复查尿常规,观察尿蛋白是否消失。
若多次检测尿蛋白持续呈 ±,或伴有水肿、血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症状,或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或其他系统的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进行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