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 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性表达,主要用来形容人们从相对单纯、理想、封闭的学术或理论环境,走向更复杂、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具体含义如下:
从学生角度
结束校园生活步入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尤其是高校常被视为象牙塔,那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相对规律的生活。当学生毕业 “走出象牙塔”,意味着他们要告别校园的庇护,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去面对职场竞争、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现实问题,开始独立地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寻找工作,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就是典型的走出象牙塔的过程。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校园里,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走出象牙塔则是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比如,理工科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各种专业理论,毕业后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就是在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落地。
从学者或知识分子角度
打破学术圈的局限:学者和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专注于理论探索和学术创新。但 “走出象牙塔” 意味着他们要打破学术圈的相对封闭性,将学术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例如,一些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就是走出象牙塔,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表现。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走出象牙塔还要求学者和知识分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的小天地,要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案。比如,社会学家走出书斋,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就是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体现。
从文化或艺术角度
让文化艺术贴近大众:文化艺术领域也存在象牙塔现象,一些高雅艺术、先锋文化等可能曲高和寡,与大众有一定距离。“走出象牙塔” 就是要让文化艺术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贴近大众生活,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一些传统戏曲团体走进社区、学校,开展戏曲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就是文化艺术走出象牙塔,实现与大众互动的举措。
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艺术家们走出象牙塔,深入生活、体验社会,能够获取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比如,作家深入到不同的行业和人群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情感世界,然后将这些真实的素材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是走出象牙塔对文化艺术创作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