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念珠菌属,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白色念珠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 2 - 4μm×4 - 8μm,革兰染色阳性,以芽生方式繁殖,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生存环境: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黏膜部位。在正常情况下,它与人体共生,并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白色念珠菌可转化为致病性,引发各种感染。
致病性
感染类型: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皮肤、黏膜及深部组织的感染。常见的皮肤黏膜感染包括鹅口疮、阴道炎、龟头炎等,表现为局部的红斑、糜烂、溃疡等症状。深部组织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
诊断方法
直接镜检:通过采集病变部位的标本,如痰液、阴道分泌物、皮屑等,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培养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等特定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进一步的生化鉴定,以确定是否为白色念珠菌。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白色念珠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对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 B 等。对于皮肤黏膜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膏或栓剂;对于深部组织感染,则需要静脉输注抗真菌药物。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去除诱发因素,如合理使用抗生素、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和黏膜的清洁干燥等,有助于预防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当锻炼,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