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终板炎是一种发生在椎体终板部位的炎症性病变。椎体终板是椎体上下两端的软骨板,它在维持椎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椎体终板炎的详细介绍:
病因
退变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体终板会逐渐发生退变,软骨细胞活性降低,基质合成减少,导致终板的弹性和抗压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炎症。
外伤因素:轻微的椎体损伤,如长期反复的微小创伤、椎体的压缩性骨折等,可能损伤椎体终板,破坏其完整性,使终板下的骨髓组织暴露,引发无菌性炎症。
感染因素:虽然相对较少见,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椎体终板也可导致炎症发生。感染途径可能是血行传播,也可能是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椎体终板。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脊柱关节,包括椎体终板,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终板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为隐痛、胀痛或酸痛,可位于颈部、胸部或腰部,疼痛部位相对固定。疼痛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弯腰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向臀部、下肢等部位放射的情况。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炎症刺激,患者脊柱的活动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俯仰、旋转、侧弯等动作可能会引起疼痛加剧,导致患者不敢活动。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行走等。
其他症状:少数情况下,如果炎症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如果炎症导致椎体终板破坏严重,影响了椎体的稳定性,还可能出现脊柱畸形等并发症。
诊断
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一般只能发现椎体终板的骨质增生、硬化等间接征象,对于早期或轻微的病变诊断价值有限。CT 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终板的骨质破坏、硬化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椎间隙狭窄等,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不如 MRI。MRI 是诊断椎体终板炎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椎体终板及其周围组织的信号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范围和程度,还能发现早期的病变。
实验室检查:一般情况下,血常规、C 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但这些指标不具有特异性,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对于怀疑感染性椎体终板炎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椎体终板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存在脊柱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