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 是指药物的一种剂型或使用方式,表明该药物是通过注射的方法进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或诊断疾病等目的。以下是具体介绍:
常见类型
注射用粉针剂:通常是将药物经过冷冻干燥等工艺制成粉末状,密封在安瓿或西林瓶中。使用时需要用适当的溶剂(如灭菌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溶解后,再进行注射。例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等抗生素常制成粉针剂,这种剂型有利于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
注射用溶液剂:药物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可直接用于注射。包括静脉注射溶液、肌内注射溶液和皮下注射溶液等。如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可作为溶剂用于稀释其他药物,也可直接用于补充体液、调节电解质平衡等;还有一些药物本身就制成溶液剂,如维生素 B12 注射液,可直接进行肌内注射。
注射用混悬剂:药物以细微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混悬液。这类制剂通常用于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药物在体内可以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例如,黄体酮注射液就是一种注射用混悬剂。
注射用乳剂: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乳状液中制成的注射剂。乳剂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使药物在体内特定部位浓集,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例如,注射用脂肪乳剂,除了作为营养补充剂外,还可作为一些难溶性药物的载体。
特点
优点:注射用药物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快,适用于急救、重症患者以及口服给药难以吸收或无效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容易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或首过效应强的药物,注射给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缺点:注射给药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有一定的创伤性,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同时,注射用药物的制备工艺要求较高,质量控制严格,成本相对较高。而且,注射用药物一旦进入人体,难以逆转,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处理起来相对困难。
在使用注射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注射途径(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和剂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