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疫苗是将疫苗制剂通过注射的方式引入人体,使人体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疾病的一种医疗手段。以下是关于注射疫苗的详细介绍:
疫苗的作用原理
疫苗通常是由经过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成分制成,这些成分可以是灭活的病原体、减毒的活病原体、病原体的抗原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等),或者是编码病原体抗原的核酸(如 DNA 或 RNA)。当疫苗被注射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识别其中的抗原成分,将其视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如 B 细胞和 T 细胞)会被激活,B 细胞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标记病原体以便免疫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将其清除。同时,免疫系统还会形成记忆细胞,包括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记忆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快速启动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细胞,在病原体尚未引发疾病之前就将其清除,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常见的注射疫苗
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可引起肝脏炎症,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乙肝疫苗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接种,一般需要接种三针,按照 0、1、6 个月的程序进行注射,即出生时接种第一针,1 个月后接种第二针,6 个月后接种第三针,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流感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感。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与往年不同,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一般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通常是在秋季,如 9 - 11 月,以在流感高发季节提供保护。
新冠疫苗: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目前有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接种程序有所不同,灭活疫苗一般需要接种两针,腺病毒载体疫苗一般接种一针,重组蛋白疫苗可能需要接种三针,以诱导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注射疫苗的注意事项
接种前:需要向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过敏史、慢性疾病、近期是否患病、是否正在服用药物等,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同时,要了解疫苗的相关信息,如疫苗的种类、作用、接种程序、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接种时: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接种。接种时需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身份核对、信息登记等工作,并按照要求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坐位或卧位,以确保注射操作的顺利进行。
接种后:需要在接种现场留观 30 分钟左右,以便在出现急性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接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以防感染。如果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低热等,一般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会在数天内自行缓解,可以通过局部热敷、多喝水等方式缓解症状。但如果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皮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